南方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概述 | 第10-13页 |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的提出 | 第10-11页 |
·生态采运理论的发展 | 第11-12页 |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12-13页 |
·国内外人工林采运研究 | 第13-17页 |
·人工林采运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 第17-18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 | 第18-19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21-22页 |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3 人工林采运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 第25-42页 |
·物质流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物质流分析指标 | 第26-27页 |
·生物质流指标 | 第26-27页 |
·土壤流指标 | 第27页 |
·物质流模型 | 第27-40页 |
·生物质流模型 | 第28-31页 |
·土壤流模型 | 第3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评价 | 第42-86页 |
·清洁生产评价概述 | 第42-44页 |
·清洁生产的概念 | 第42-43页 |
·清洁生产的特点 | 第43-44页 |
·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 第44-47页 |
·国外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 第44-46页 |
·国内清洁生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 第46-47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 第47-73页 |
·评价内容 | 第48-52页 |
·评价指标 | 第52-72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评价的标准 | 第72-73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综合评价 | 第73-77页 |
·综合指数法 | 第74-75页 |
·灰色关联度法 | 第75-76页 |
·模糊数学评价法 | 第76页 |
·BP 神经网络法 | 第76-77页 |
·例证分析 | 第77-85页 |
·评价方法 | 第77-82页 |
·评价过程 | 第82-84页 |
·评价结果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 第86-111页 |
·清洁生产审核概述 | 第86-91页 |
·清洁生产审核的概念及思路 | 第86-89页 |
·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及程序 | 第89-91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 第91-109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内容 | 第92-97页 |
·人工林采运清洁生产审核的思路及程序 | 第97-102页 |
·人工林采运清洁生产审核例证分析 | 第102-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人工林采运作业的清洁生产指南 | 第111-123页 |
·适用范围 | 第112-113页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第113页 |
·术语和定义 | 第113-115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意义 | 第115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的原则 | 第115-116页 |
·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 | 第116-117页 |
·指标对比法 | 第116页 |
·分值评定法 | 第116页 |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116-117页 |
·人工林采运过程描述 | 第117-119页 |
·规划设计 | 第117页 |
·工艺过程 | 第117-118页 |
·作业技术 | 第118页 |
·经营管理 | 第118-119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9-120页 |
·构建的原则 | 第119页 |
·人工林采运作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 第119-120页 |
·推行清洁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 第120-12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4页 |
附录 1 | 第134-136页 |
详细摘要 | 第136-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