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图目录 | 第14-16页 |
表目录 | 第16-17页 |
1 绪论 | 第17-24页 |
·选题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7-18页 |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第20-22页 |
·理论基础 | 第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技术方法 | 第2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创新 | 第22页 |
·不足 | 第22-24页 |
2 资源(能源)、环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 第24-33页 |
·资源(能源)、环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忽视自然资源问题 | 第24-25页 |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能源资源问题 | 第25-26页 |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环境问题 | 第26-27页 |
·资源(能源)、环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综述 | 第27-30页 |
·关于资源(能源)、环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第27-28页 |
·关于能源消耗与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8-29页 |
·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3页 |
·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 第30-31页 |
·实证研究中的不足 | 第31-33页 |
3 引入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要素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 第33-44页 |
·引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要素的索罗增长模型 | 第33-3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模型的均衡解 | 第33-36页 |
·均衡解解析 | 第36-38页 |
·引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要素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 | 第38-4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模型的均衡解 | 第39-41页 |
·均衡解解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4 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第44-67页 |
·中国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 第44-50页 |
·全国能源消耗特征描述 | 第44-46页 |
·省域能源消耗特征描述 | 第46-48页 |
·行业能源消耗特征描述 | 第48-50页 |
·中国环境现状分析 | 第50-51页 |
·中国经济增长动因初探 | 第51-61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51-55页 |
·数据整理 | 第55-56页 |
·模型估计 | 第56-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三者协调性分析 | 第61-67页 |
·研究协调性的必要性 | 第61-62页 |
·研究协调性的理论框架 | 第62-64页 |
·实证测算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5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下的能源节约对策研究 | 第67-115页 |
·能源消耗(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67-68页 |
·基于全国视角的能源节约 | 第68-81页 |
·能源消耗(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76页 |
·能源需求预测与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变化敏感性分析 | 第76-78页 |
·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下实现能源节约 | 第78-81页 |
·基于省域视角的能源节约 | 第81-95页 |
·省域能源能消耗(需求)决定因素分析 | 第81-82页 |
·面板数据模型 | 第82-84页 |
·省域能源消耗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 第84-91页 |
·省域节能路径选择 | 第91-95页 |
·基于行业视角的能源节约 | 第95-110页 |
·行业能源消耗决定因素分析 | 第95-96页 |
·行业能源消耗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 第96-106页 |
·行业节能路径选择 | 第106-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5页 |
·技术进步 | 第111页 |
·产业创新 | 第111-113页 |
·价格改革 | 第113-115页 |
6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下的碳减排对策研究 | 第115-144页 |
·非线性环境库茨涅茨模型的构建 | 第115-118页 |
·模型设定 | 第115-117页 |
·模型检验 | 第117-118页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效果分析与比较 | 第118-124页 |
·数据的选取、说明与平稳性检验 | 第118页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关系曲线的影响因素效果分析 | 第118-124页 |
·碳减排——能源强度的降低 | 第124-143页 |
·基于全国的视角 | 第124-131页 |
·基于省域的视角 | 第131-139页 |
·基于行业的视角 | 第139-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44-147页 |
·主要结论 | 第144-146页 |
·研究展望 | 第146-14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