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制度创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绪论 | 第15-5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5-2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3-2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29-38页 |
四、基本观点与基本概念 | 第38-50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50-57页 |
第一章 政府采购制度的缘起、目标及原则 | 第57-85页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57-69页 |
一、起源 | 第57-60页 |
二、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 | 第60-64页 |
三、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 | 第64-69页 |
第二节 政府采购的社会政策目标 | 第69-79页 |
一、目标定位 | 第70-71页 |
二、目标内容 | 第71-77页 |
三、各目标之间的协调 | 第77-79页 |
第三节 政府采购应遵循的原则 | 第79-85页 |
一、国际通行的原则 | 第79-81页 |
二、我国现行的原则 | 第81-85页 |
第二章 政府采购的定位 | 第85-111页 |
第一节 政府采购的特点及方式 | 第85-93页 |
一、政府采购的特点 | 第85-89页 |
二、政府采购的方式 | 第89-93页 |
第二节 政府采购法的属性 | 第93-97页 |
一、政府采购法的几种学说 | 第93-94页 |
二、政府采购法的部门法归属 | 第94-97页 |
第三节 政府采购合同的性质 | 第97-103页 |
一、政府采购合同定义 | 第97-98页 |
二、政府采购合同的学说 | 第98-101页 |
三、政府采购合同的属性 | 第101-103页 |
第四节 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的关系 | 第103-111页 |
一、两法的矛盾冲突 | 第103-107页 |
二、两法的法律适用 | 第107-109页 |
三、两法矛盾解决方式 | 第109-111页 |
第三章 政府采购法律关系 | 第111-162页 |
第一节 供应商 | 第111-138页 |
一、供应商的资格审查 | 第111-120页 |
二、供应商的权利 | 第120-127页 |
三、供应商权利的保障 | 第127-138页 |
第二节 采购主体 | 第138-156页 |
一、“采购法”中采购主体的定位 | 第138-140页 |
二、政府采购主体的标准 | 第140-143页 |
三、国际通行的采购主体 | 第143-147页 |
四、国内采购主体范围 | 第147-149页 |
五、采购主体的信息披露义务 | 第149-156页 |
第三节 政府采购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156-162页 |
一、政府采购的对象 | 第157-159页 |
二、政府采购所需的资金 | 第159-160页 |
三、政府采购行为 | 第160-162页 |
第四章 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 | 第162-204页 |
第一节 供应商权利救济制度设定 | 第162-174页 |
一、供应商权利救济制度的特点 | 第162-166页 |
二、行政救济 | 第166-170页 |
三、司法救济 | 第170-172页 |
四、构建供应商权利救济制度的意义 | 第172-174页 |
第二节 政府采购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174-193页 |
一、监管法律体系的完善 | 第175-178页 |
二、监管主体的完善 | 第178-186页 |
三、强化对监管对象的监管 | 第186-188页 |
四、监管方式的完善 | 第188-193页 |
第三节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 第193-204页 |
一、政府绿色采购的意义 | 第193-195页 |
二、政府绿色采购的基础 | 第195-199页 |
三、绿色采购的标准 | 第199-201页 |
四、绿色采购的监管 | 第201-204页 |
结语 | 第204-207页 |
征引文献 | 第207-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
个人简历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