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世界文学论文--作品评论和研究论文

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绪论第13-29页
 第一节 本论题的缘起及理论与实践价值第13-16页
 第二节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6-26页
 第三节 相关说明第26-29页
上编 历史关系描述第29-60页
 第一章 20世纪前20年对基督教文化的吸纳第29-40页
  第一节 基督教入华历史追溯第29-32页
  第二节 基督教文化机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第32-35页
  第三节 基督教文化向文学渗透第35-40页
 第二章 非基督教运动的质疑和批判第40-53页
  第一节 非基督教运动始末第40-43页
  第二节 非基督教运动的思想基础及文学界的反应第43-47页
  第三节 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第47-53页
 第三章 由重新认识走向否定拒斥第53-60页
  第一节 在民族危亡中重新认识基督教第53-57页
  第二节 在对抗中被世俗改造第57-58页
  第三节 在改造中被拒斥和否定第58-60页
中编 接受情况研究第60-308页
 第四章 拒斥神圣价值的鲁迅第61-93页
  第一节 鲁迅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第61-67页
  第二节 鲁迅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偏差第67-76页
  第三节 鲁迅拒斥神圣价值的思想困境第76-93页
 第五章 建构“爱的哲学”的冰心第93-116页
  第一节 “爱的哲学”的基督教因素第93-103页
  第二节 泛神论、自由主义神学导致冰心淡漠基督神圣价值第103-107页
  第三节 “爱的哲学”基础变换第107-116页
 第六章 国家民族至上的老舍第116-146页
  第一节 老舍与基督教结缘第116-123页
  第二节 老舍追求的“灵的文学”第123-136页
  第三节 爱国热忱淹没宗教情怀第136-146页
 第七章 追求诸教融合的许地山第146-179页
  第一节 “生本不乐”下的救赎第149-158页
  第二节 新伦理探索第158-167页
  第三节 诸教沟通和中西结合的文化追求第167-179页
 第八章 理性沉思的林语堂第179-204页
  第一节 天生基督徒对基督教的疏离与回归第179-188页
  第二节 林语堂所接受的基督教第188-196页
  第三节 林语堂接受基督教的积极意义第196-204页
 第九章 进行终极探索的曹禺第204-228页
  第一节 曹禺与基督教的关系第204-207页
  第二节 曹禺作品中的基督教因素第207-224页
  第三节 对曹禺作品中基督教因素的评论第224-228页
 第十章 批判中的疏离第228-308页
  第一节 对基督教教会的批判第228-262页
  第二节 批判基督教教义第262-284页
  第三节 批判与否定西方文学的基督教因素第284-308页
下编 接受方式、困境和缺失探讨第308-331页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基本方式第308-316页
  第一节 以现实功用为取舍标准第308-310页
  第二节 以分离的方式进行接受第310-312页
  第三节 谋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第312-316页
 第十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存在的困境第316-322页
  第一节 文化传统的制约第316-317页
  第二节 救亡追求的限制第317-319页
  第三节 反基督教时代背景的干扰第319-322页
 第十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基督教文化的缺失第322-331页
  第一节 上帝神圣面影模糊第322-325页
  第二节 基督神性基础丢失第325-328页
  第三节 博爱神圣根基抽除第328-331页
结语第331-334页
参考文献第334-352页
附录第352-353页
后记第353-358页

论文共3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醇酸盐缓冲体系在毛细管区带电泳中的氢键分离效用研究
下一篇:湘南瑶语和汉语方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以衡阳常宁塔山瑶族乡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