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楚辞集注》训诂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第一节 朱熹及《楚辞集注》简介 | 第9-11页 |
| 一、 朱熹生平简介 | 第9页 |
| 二、 《楚辞集注》版本与成书 | 第9-11页 |
| 第二节 朱熹训诂及《楚辞集注》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一、 关于《楚辞》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二、 关于朱熹训诂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三、 关于《楚辞集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法 | 第13-15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朱熹训诂研究 | 第15-23页 |
| 第一节 朱熹的学术地位及训诂成就 | 第15-18页 |
| 一、 朱熹的学术地位 | 第15-16页 |
| 二、 朱熹的训诂成就 | 第16-18页 |
| 三、 《楚辞集注》在朱熹训诂成就中的地位 | 第18页 |
| 第二节 理学对朱熹训诂成就的响 | 第18-23页 |
| 一、 宋代理学特点及其对训诂学的响 | 第18-19页 |
| 二、 理学对朱熹训诂成就的影响 | 第19-23页 |
| 第三章 《楚辞集注》训诂特色研究 | 第23-41页 |
| 第一节 《楚辞集注》训诂内容 | 第23-32页 |
| 一、 注字音 | 第23-26页 |
| 二、 释词义 | 第26-27页 |
| 三、 辨用字 | 第27-28页 |
| 四、 校勘 | 第28-29页 |
| 五、 通句及串讲大意 | 第29-30页 |
| 六、 分析篇章结构 | 第30页 |
| 七、 解释修辞现象 | 第30-31页 |
| 八、 解释典故风俗 | 第31页 |
| 九、 未详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楚辞集注》训诂术语 | 第32-37页 |
| 一、 字词注音的术语 | 第32-33页 |
| 二、 解释词义的术语 | 第33-34页 |
| 三、 辨用字的术语 | 第34-35页 |
| 四、 校勘文字的术语 | 第35-36页 |
| 五、 说明修辞手段的术语 | 第36页 |
| 六、 通句及串讲大意的术语 | 第36页 |
| 七、 分析篇章结构的术语 | 第36-37页 |
| 第三节 《楚辞集注》训诂方法 | 第37-41页 |
| 一、 因声求义法 | 第37-38页 |
| 二、 据形明训法 | 第38页 |
| 三、 据义求训法 | 第38页 |
| 四、 据境求义法 | 第38-39页 |
| 五、 据义理通训诂法 | 第39页 |
| 六、 稽考旧注法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楚辞集注》训诂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地位 | 第41-46页 |
| 第一节 《楚辞集注》训诂成就 | 第41-43页 |
| 一、 简明扼要 | 第41页 |
| 二、 从本体出发,重本义,反对穿凿附会 | 第41-42页 |
| 三、 义理与训诂并重 | 第42页 |
| 四、 敢于疑古,取长补短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楚辞集注》训诂不足之处 | 第43-46页 |
| 一、 重义理而不免牵强之处 | 第43-44页 |
| 二、 语词句子上的训诂失误 | 第44页 |
| 三、 叶音说的缺陷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