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其评述 | 第11-15页 |
1.国内研究的现状及其评述 | 第11-13页 |
2.国外研究的现状及其评述 | 第13-15页 |
(四)研究的方法、主要资料以及创新点 | 第15-18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研究的主要资料 | 第16-17页 |
3.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农地习惯法的基础理论 | 第18-26页 |
(一)农地习惯法的定义 | 第18-21页 |
1.习惯法概念的解纷 | 第18-20页 |
2.农地习惯法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农地习惯法的特征 | 第21-24页 |
(三)农地习惯法的表现形式 | 第24-26页 |
二、农地习惯法的功能、历史变迁及其当代考察 | 第26-32页 |
(一)农地习惯法的功能 | 第26-28页 |
1.产权界定 | 第26页 |
2.维持社会秩序 | 第26-27页 |
3.传承农耕文化 | 第27-28页 |
(二)农地习惯法的历史变迁 | 第28-30页 |
(三)农地习惯法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考察 | 第30-32页 |
三、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 第32-39页 |
(一)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具体场景 | 第32-35页 |
1.在农地产权领域 | 第32-33页 |
2.在农地流转领域 | 第33-34页 |
3.在农地利用领域 | 第34-35页 |
(二)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原因探析 | 第35-39页 |
1.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 第35-36页 |
2.法律渊源上的差异 | 第36-37页 |
3.纠纷解决方式上的差异 | 第37-39页 |
四、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合 | 第39-49页 |
(一)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融合的可能性 | 第39-40页 |
1.农地习惯法是国家法的重要基础、补充和参照 | 第39-40页 |
2.国家法包容、不排斥农地习惯法是政治保障 | 第40页 |
(二)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融合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1.“自发秩序困境”的存在 | 第40-41页 |
2.国家法并非自足法 | 第41-42页 |
(三)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融合的路径 | 第42-49页 |
1.立法层面 | 第42-44页 |
(1)立法者从农地习惯法中萃取合理成分 | 第42-43页 |
(2)农地习惯法规则的法定化 | 第43-44页 |
(3)国家法为农地习惯法预留空间 | 第44页 |
2.司法层面 | 第44-46页 |
(1)运用能动主义的乡土司法模式 | 第45页 |
(2)司法中的“辅助”和“替代”适用 | 第45-46页 |
(3)农地习惯法的司法识别 | 第46页 |
3.社会层面 | 第46-49页 |
(1)培植守法者的法律确信 | 第46-47页 |
(2)从“民众的行为方式”到“法律人的思维模式”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