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新课程改革 | 第11-12页 |
·“情”“知”对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突出问题 | 第12页 |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需要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页 |
·“情知对称”教学模式 | 第14页 |
·小学高段语文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小学语文课堂特点 | 第16-17页 |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创新点 | 第22页 |
·研究过程 | 第22-24页 |
2 “情知对称”教学模式概述 | 第24-38页 |
·“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来源 | 第24-27页 |
·“情知对称”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情知对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来源 | 第26-27页 |
·“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第27-32页 |
·“情知对称”教学模式内涵 | 第27-28页 |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8-32页 |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与操作程序 | 第32-38页 |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 | 第32-36页 |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第36-38页 |
3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及问题调研 | 第38-56页 |
·研究对象:重庆 X 小学 | 第38页 |
·调研概况 | 第38-41页 |
·调研工具开发: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 第38-39页 |
·调研方案实施 | 第39页 |
·调研教材处理 | 第39-41页 |
·重庆市 X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现状 | 第41-54页 |
·调查问卷及访谈情况 | 第41-44页 |
·“情知对称”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实验的现状分析 | 第44-54页 |
·重庆市 X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4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56-69页 |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页 |
·成因分析之一:教师因素 | 第56-61页 |
·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与行为意识 | 第56-57页 |
·教师间年龄差异因素 | 第57页 |
·教师课前缺乏充分准备 | 第57-58页 |
·模式应用“有名无实” | 第58-61页 |
·成因分析之二:学生因素 | 第61-63页 |
·学习态度 | 第61页 |
·学习能力 | 第61-62页 |
·学习方法 | 第62-63页 |
·成因分析之三:学校因素 | 第63-69页 |
·学校实际环境影响 | 第63页 |
·校园文化影响 | 第63-66页 |
·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 第66-69页 |
5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的探究方式和应用策略 | 第69-87页 |
·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教学模式的课堂探究方式——“一课多试”研究思路 | 第69页 |
·教师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 第69-85页 |
·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 第69-70页 |
·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模式优势 | 第70-85页 |
·学生学习策略 | 第85页 |
·加强学生主动性 | 第85页 |
·培养学生有效性学习 | 第85页 |
·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培养 | 第85页 |
·学校实施策略 | 第85-87页 |
·加强听课评课制度的实施 | 第85-86页 |
·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 第86页 |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 第86-87页 |
6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A:小学高段语文“情知对称”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情况访谈提纲 | 第91-93页 |
附录 B:教师卷和学生卷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