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文章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26页 |
| ·鱼类生物学及资源量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 ·鱼类的年龄与生长 | 第12-18页 |
| ·鱼类的食性 | 第18-19页 |
| ·食物的组成 | 第18页 |
| ·食物组成的变动 | 第18-19页 |
| ·鱼类的繁殖生物学 | 第19-20页 |
| ·性腺的发育 | 第19页 |
| ·产卵类型 | 第19-20页 |
| ·产卵场 | 第20页 |
| ·鱼类资源评估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2-23页 |
| ·澜沧江概况 | 第22页 |
| ·中国结鱼介绍及其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6页 |
| 第2章 澜沧江中国结鱼的生物学 | 第26-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 ·材料采集 | 第26-27页 |
| ·材料处理 | 第27-28页 |
| ·年龄材料处理 | 第27页 |
| ·食性材料处理 | 第27-28页 |
| ·性腺材料处理 | 第28页 |
| ·数据和图像处理 | 第28-29页 |
| ·生长数据和图像处理 | 第28-29页 |
| ·食性数据和图像处理 | 第29页 |
| ·繁殖生物学数据和图像处理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 ·年轮特征 | 第29-30页 |
| ·渔获物组成 | 第30-31页 |
| ·体长组成 | 第30页 |
| ·体重组成 | 第30-31页 |
| ·年龄组成 | 第31页 |
| ·生长特征 | 第31-37页 |
| ·全长与体长关系 | 第32页 |
| ·体重与体长关系 | 第32页 |
| ·丰满度 | 第32-33页 |
| ·体长与轮径关系 | 第33-34页 |
| ·体长退算 | 第34页 |
| ·生长方程与生长参数 | 第34页 |
| ·生长速度和加速度 | 第34-37页 |
| ·摄食特征 | 第37-38页 |
| ·消化道特征 | 第37页 |
| ·食性特征 | 第37-38页 |
| ·繁殖特征 | 第38-40页 |
| ·精巢发育特征 | 第38-39页 |
| ·卵巢发育特征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4页 |
| ·中国结鱼的年轮特征 | 第40-42页 |
| ·年龄鉴定材料的选取 | 第40-41页 |
| ·耳石特征 | 第41页 |
| ·耳石鉴定年龄的优点 | 第41-42页 |
| ·中国结鱼的摄食特征 | 第42页 |
| ·繁殖特征 | 第42-44页 |
| ·中国结鱼的精巢结构 | 第42-43页 |
| ·卵黄、核仁排出物 | 第43-44页 |
| 第3章 澜沧江中国结鱼的种群动态 | 第44-5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 ·样本采集 | 第44页 |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 ·参数估算 | 第44页 |
| ·生活史类型判断 | 第44-45页 |
| ·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估 | 第45页 |
| ·结果 | 第45-53页 |
| ·死亡参数评估 | 第45-46页 |
| ·生活史对策 | 第46-48页 |
| ·资源量估算 | 第48页 |
| ·种群动态特征 | 第48-53页 |
| ·补充年龄与开捕年龄 | 第48-49页 |
| ·捕捞强度对种群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开捕年龄对种群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利用FiSAT Ⅱ软件建立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等值曲线图 | 第51-53页 |
| ·讨论 | 第53-56页 |
| ·参数的合理性 | 第53页 |
| ·中国结鱼的生活史对策 | 第53页 |
| ·中国结鱼资源保护及对策 | 第5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图版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页 |
| 专利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