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的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研究 | 第16-26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技术创新人才的界定 | 第16-17页 |
·技术创新的界定 | 第17-18页 |
·技术创新人才的特征 | 第18页 |
·技术创新人才的研究 | 第18-20页 |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 第18-19页 |
·技术创新人才评价 | 第19-20页 |
·技术创新人才激励 | 第20页 |
·理论研究基础 | 第20-23页 |
·素质 | 第20-21页 |
·素质模型理论 | 第21-22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23页 |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3页 |
·文献述评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山西煤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第26-32页 |
·山西煤机装备制造业概况 | 第26-27页 |
·煤机装备制造业的定义 | 第26-27页 |
·煤机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以及作用 | 第27页 |
·山西煤机行业的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山西省发展煤机装备制造的优势 | 第27-28页 |
·山西省煤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山西省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28-32页 |
·山西省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28-29页 |
·山西省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第四章 煤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模型 | 第32-42页 |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第32页 |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2-39页 |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型素质维度的选取 | 第32-35页 |
·素质维度的测量指标 | 第35-39页 |
·小结 | 第39-42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42-56页 |
·问卷设计 | 第42页 |
·问卷的前测 | 第42页 |
·问卷的正式调查 | 第42-45页 |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第43-44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5-46页 |
·信度分析 | 第45页 |
·效度分析 | 第45-46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6-50页 |
·适用度检验 | 第46-47页 |
·因子提取 | 第47-50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0-55页 |
·统计处理方法 | 第50-51页 |
·模型的假设 | 第51-52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52-54页 |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培养建议 | 第56-57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