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导论 | 第13-23页 |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第二代农民工 | 第15-16页 |
·农民工市民化 | 第16-17页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关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 第20-21页 |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 第21-22页 |
·本论文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2. 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比较研究 | 第23-31页 |
·整体比较研究 | 第23-27页 |
·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出来打工的目的、就业领域、工作期望等就业情况 | 第24-25页 |
·收支、居住、交往等生活情况 | 第25-27页 |
·市民化意愿比较研究 | 第27-28页 |
·务农意愿低 | 第27页 |
·自我工人身份的认同 | 第27页 |
·城市生活适应性 | 第27-28页 |
·对未来的愿望 | 第28页 |
·市民化能力比较研究 | 第28-31页 |
·人力资本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 第28-29页 |
·社会资本 | 第29-31页 |
3.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障碍 | 第31-43页 |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就业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 第31-34页 |
·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特点 | 第31-32页 |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现状 | 第32-33页 |
·就业制度对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保障服务非均等化 | 第34-38页 |
·我国现行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第34-35页 |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对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与教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 第38-40页 |
·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第二代农民工教育公共服务现状 | 第39页 |
·对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化 | 第40-43页 |
·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分析 | 第41页 |
·第二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 第41-42页 |
·对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4. 促进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43-50页 |
·建立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3-44页 |
·培育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 | 第43页 |
·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 | 第43-44页 |
·将就业公共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责任 | 第44页 |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4-46页 |
·吸取现行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经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 第44-45页 |
·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 第45页 |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向导,探索城乡一元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45-46页 |
·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6-47页 |
·建立培训资金投入分摊机制 | 第46-47页 |
·促进农民工培训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第47页 |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多元化农民工培训网络的形成 | 第47页 |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第47-50页 |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主体的公共文化市场 | 第47-48页 |
·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评估机制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