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劳动教养制度论文

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的再构建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导言第13页
一、 中国引入社区矫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13-24页
 (一) 社区矫正的涵义第13-17页
  1、 社区矫正概念的导入第13-14页
  2、 国外学者对于社区矫正的理解第14-15页
  3、 我国学界对于社区矫正的认识第15-17页
 (二) 社区矫正引入中国的可行性分析第17-19页
  1、 社区矫正据以实施的法律基础已开始构建第17页
  2、 社区矫正符合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第17-18页
  3、 社区矫正的实施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第18页
  4、 社区矫正存在实施的必要的物质和人员基础第18页
  5、 社区矫正拥有进一步扩展的实践基础第18-19页
 (三) 社区矫正引入中国的必要性分析第19-24页
  1、 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使犯罪人得到更好的改造和回归社会的需要第19-20页
  2、 社区矫正可以对罪犯进行“因材施教”,真正体现对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结合第20-21页
  3、 社区矫正是行刑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罪犯的再社会第21页
  4、 社区矫正是解决我国司法体系现实困难,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方法第21-23页
  5、 社区矫正是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第23-24页
二、 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4-30页
 (一) 立法层面:暂无权威部门系统立法第24-26页
 (二) 执法层面:专业人员资质能力欠缺第26-27页
 (三) 操作层面:难以有效监管与考察第27页
 (四) 效果层面:主客体分离,手段较为单一第27-29页
 (五) 认同层面:社会、群众认同参与度不高第29-30页
三、 国内外社区矫正制度的成功经验第30-37页
 (一) 国外社区矫正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特点第30-32页
  1、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公众保护模式第30页
  2、 英国的刑罚执行模式第30-31页
  3、 日本的更生保护模式第31-32页
 (二)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成功经验第32-33页
  1、 部门齐全、立法完备第32页
  2、 人员到位、侧重矫正第32-33页
  3、 种类繁多、因人而异第33页
  4、 民众参与、效果较好第33页
 (三) 国内社区矫正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分析第33-37页
  1、 “上海模式”分析第33-35页
  2、 “北京模式”分析第35页
  3、 “无锡模式”分析第35-37页
四、 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的再构建第37-51页
 (一) 社区矫正的价值定位再构建第37-41页
  1、 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价值再构建第37-40页
  2、 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价值再构建第40页
  3、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用价值再构建第40-41页
 (二) 社区矫正的实施主体再构建第41-43页
  1、 建立以区、县一级的社区矫正机构取代现有的街道、乡镇一级的社区矫正机构第41-42页
  2、 社区矫正实施要形成以司法工作人员为主体,公安、检察官负责监督、社区居民配合实施、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的新机制第42-43页
 (三) 社区矫正的评判体系再构建第43-46页
  1、 建立判决前的社区矫正的可行性评估制度第43-45页
  2、 建立刑罚易科转换评估制度第45-46页
  3、 矫正成果的评判标准制度第46页
 (四) 社区矫正的实施制度再构建第46-51页
  1、 建立半开放式监狱或出狱中间站第46-48页
  2、 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第48页
  3、 完善出狱人的保护救济制度第48-49页
  4、 建立统一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和提高社区矫正执行人员的素质第49-50页
  5、 完善立法保障,加强执法指导第50-51页
结束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新形态研究
下一篇: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