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页 |
三、有待研究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现实中国社会特殊性与网络社会 | 第15-22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网络社会 | 第15-17页 |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与特征 | 第15-16页 |
二、网络与网络社会、虚拟社区 | 第16-17页 |
三、现实中国的网络社会 | 第17页 |
第二节 网络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17-19页 |
一、缓解社会压力,启蒙公民权利意识 | 第17-18页 |
二、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水平 | 第18-19页 |
三、为公民行使合法权利,谋求自身利益提供新途径 | 第19页 |
第三节 网络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若干问题 | 第19-22页 |
一、负面舆论的无限度扩散可能损害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 第19-20页 |
二、削弱政府对信息的掌控力,增加群体事件的处置难度 | 第20页 |
三、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破坏正常社会秩序,错误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与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 | 第22-30页 |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 | 第22-25页 |
一、诱因的多样性与利益的主导性 | 第22页 |
二、主体的多元性与诉求的复杂性 | 第22-23页 |
三、行为的偏激性与影响的冲击性 | 第23-24页 |
四、危机联动性与国家安全相关性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 | 第25-30页 |
一、扩散性与组织性增强 | 第25-26页 |
二、易发性和参与性凸显 | 第26-27页 |
三、敏感性和焦点性突出 | 第27-28页 |
四、现实性与国际性提升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演进的新形态 | 第30-43页 |
第一节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演进的维度与网络作用 | 第30-38页 |
一、横向扩散与纵向诉求: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演进的两个维度 | 第30-33页 |
二、诱导与助推: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不同发展维度上的作用 | 第33-38页 |
第二节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诱因分析 | 第38-43页 |
一、网络的高度普及为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条件 | 第38-39页 |
二、网络传播的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性促使网络成为首选传播媒介 | 第39-40页 |
三、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加剧了公众的非理性言论 | 第40-41页 |
四、网络负面信息的吸引力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 第41页 |
五、网络衍生品的不断更新使网络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网络社会视阙下群体性事件化解的指导思想与应对措施 | 第43-54页 |
第一节 科学确立化解网络社会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指导思想 | 第43-47页 |
一、实事求是地看待网络社会背景下的群体性事件 | 第43-44页 |
二、正确确立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 | 第44-46页 |
三、奠定应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网络社会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 | 第47-54页 |
一、根本途径: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化解社会阶层间的矛盾 | 第47-48页 |
二、重要手段:疏通现有民意诉求途径,开辟新的利益表达通道 | 第48-50页 |
三、必要条件:建立阳光型政府,坚持信息公开原则 | 第50页 |
四、关键因素:塑造政府公信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 | 第50-51页 |
五、可行办法:推动网络立法,培育网络评论员,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第51-52页 |
六、基础要素: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有层次有计划的处理突发事件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