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犯罪学论文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现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言第12-13页
第一章 仇恨犯罪本体论第13-17页
 第一节 仇恨的生成机制第13-16页
  一、 心理学角度第13-14页
  二、 生物学角度第14-15页
  三、 情感现象学角度第15-16页
 第二节 仇恨与犯罪的因果关系第16-17页
第二章 国外仇恨犯罪立法研究---以美国为例第17-21页
 第一节 美国仇恨犯罪之立法现状第18-19页
 第二节 美国制定反仇恨犯罪法的原因第19页
 第三节 美国反仇恨立法的纷争第19-21页
第三章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第21-34页
 第一节 我国仇恨犯罪的试定义第21-22页
 第二节 我国仇恨犯罪的特点第22-23页
 第三节 仇恨犯罪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第23-27页
  一、 仇恨犯罪与“恐怖犯罪”的联系与区别第23-25页
  二、 仇恨犯罪与群体性事件联系与区别第25-26页
  三、 仇恨犯罪与报复社会型犯罪联系与区别第26-27页
 第四节 当前我国仇恨情绪的表现及特征第27-29页
  一、 仇恨情绪的表现第27-29页
  二、 仇恨情绪的特征第29页
 第五节 仇恨犯罪类析第29-34页
  一、 “仇恨心态”下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第29-31页
  二、 “仇恨心态”下的个体仇恨犯罪案件第31页
  三、 因仇富引发的仇恨犯罪第31-32页
  四、 因歧视、偏见等引发的仇恨犯罪第32-34页
第四章 当前我国仇恨犯罪高发的深层原因分析第34-46页
 第一节 社会原因第34-39页
  一、 社会分层问题第34-36页
  二、 制度机制问题第36-39页
 第二节 文化原因第39-41页
 第三节 心理原因第41-44页
  一、 人格缺陷第41-43页
  二、 需求理论第43-44页
 第四节 社会心态问题第44-46页
第五章 消弭仇恨犯罪的对策第46-62页
 第一节 非刑事化对策的提出第46-49页
  一、 以美国为鉴第46-47页
  二、 以俄罗斯为鉴第47-49页
 第二节 若干操作性的非刑事对策第49-62页
  一、 健全完善分配制度的对策第49-54页
  二、 合理协调各社会群体利益的制度对策第54-57页
  三、 加强社会管理对策第57-59页
  四、 心理引导对策第59-60页
  五、 文化建设对策第60-62页
余论第62-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9-70页
后记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的再构建
下一篇:试论涂尔干之犯罪学思想--兼论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