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论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的若干问题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论第11-19页
 一、 选题背景第11-14页
 二、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第14-17页
 三、 研究方法第17页
 四、 本文创新之处第17-19页
第一章 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分类和意义第19-25页
 一、 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第19-21页
  (一) 国外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第19-20页
  (二) 我国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第20-21页
 二、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用工的比较第21-23页
  (一) 工作时间不同第21页
  (二) 能否形成双重、多重劳动关系不同第21页
  (三) 劳动合同签订形式不同第21-22页
  (四) 终止劳动关系与支付经济补偿不同第22页
  (五) 用人单位承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义务不同第22页
  (六) 能否约定试用期不同第22-23页
  (七) 工资支付周期不同第23页
 三、 非全日制用工的分类第23页
 四、 非全日制用工的意义第23-25页
  (一) 积极意义第23-24页
  (二) 消极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规范及存在的问题第25-29页
 一、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立法的演变第25-26页
 二、 现有法律规范及存在的问题第26-29页
  (一)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订立形式第26页
  (二) 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与休假第26-27页
  (三) 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报酬第27-28页
  (四) 非全日制用工的终止与补偿第28页
  (五) 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第28-29页
第三章 非全日制用工规范的价值取向及基本原则第29-40页
 一、 价值取向:灵活性与安全性第29-34页
  (一) 促进非全日制用工发展的现实需求第29页
  (二) 法律规制倾向于促进非全日制用工的发展第29-32页
  (三) 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第32-33页
  (四) 适度加大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保护第33-34页
 二、 基本原则:待遇平等第34-40页
  (一) 国外待遇平等原则第35-36页
  (二)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规范的差别待遇第36-38页
  (三) 待遇平等原则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第38-39页
  (四) 我国的待遇平等原则第39-40页
第四章 :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第40-46页
 一、 非全日制用工的缔约形式第40-41页
  (一) 书面劳动合同有利于劳动关系双方对“用工”做出更为灵活的安排第40-41页
  (二) 书面劳动合同能起到证据作用,有利于劳动者维权第41页
 二、 非全日制用工的工时安排第41-43页
  (一) 禁止有失公平的工时安排第41页
  (二) 关于增加非全日制工作时间第41-42页
  (三) 关于非全日制用工总工时的限制第42-43页
 三、 非全日制用工报酬的支付第43页
 四、 非全日制用工的终止保护第43-44页
  (一) 对我国相关规定的评析第43-44页
  (二) 我国劳动关系终止保护制度的完善第44页
 五、 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第44-46页
  (一)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第44页
  (二)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第44-4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等院校行政主体地位分析--基于对浙江省高等院校师生认知的调查
下一篇: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