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20页 |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一)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0-23页 |
1、经济的发展为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 | 第20-21页 |
2、政治权力的下移和各国争战的需要为思想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政治空间和要求 | 第21-22页 |
3、私学的兴起带来思想文化的大发展,直接推动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 | 第22-23页 |
(二)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1、“德”的思想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 第23-24页 |
2、人性思想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逻辑基础 | 第24-27页 |
3、“礼”的思想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又一思想渊源 | 第27-32页 |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2-50页 |
(一) “仁”为内核的德育内容论 | 第32-38页 |
1、“仁”是一种最为真挚的情感 | 第32-33页 |
2、“仁”的实现途径:“忠恕”和“孝悌” | 第33-34页 |
3、“仁”的表现形式:“礼” | 第34-36页 |
4、“仁”的指引路径:“义” | 第36-38页 |
(二) “圣贤”人格的德育目标论 | 第38-42页 |
1、最高道德目标:“圣人” | 第38页 |
2、现实道德目标:“君子” | 第38-40页 |
3、道德致思的境界:“内圣” | 第40-41页 |
4 、道德践履的境界:“外王” | 第41-42页 |
(三) “德礼为治”的德育功能论 | 第42-46页 |
1、孔子的“德治”观 | 第42-43页 |
2、孟子的“仁政”说 | 第43-44页 |
3、荀子的“隆礼”论 | 第44-45页 |
4、先秦儒家“德主刑辅”的思想 | 第45-46页 |
(四) “慎独”“力行”的德育方法论 | 第46-50页 |
1、学思并重的方法 | 第46页 |
2、身体力行的方法 | 第46-48页 |
3、因材施教的方法 | 第48页 |
4、“修身”、“慎独”的方法 | 第48-50页 |
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50-65页 |
(一) 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强调以德为先 | 第50-53页 |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重视德育 | 第50-51页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注重仁爱的实施 | 第51-52页 |
3、现代德育要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 第52-53页 |
(二) 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理论说教而必须注重实践 | 第53-57页 |
1、现代德育仍然要注重德育实践 | 第54-56页 |
2、现代德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途径 | 第56-57页 |
(三) 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热爱社会、以人为本 | 第57-60页 |
1、学校德育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本 | 第57-58页 |
2、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58-59页 |
3、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使德育回归生活 | 第59-60页 |
(四) 道德教育效果的实施必须要内外兼修、注重环境 | 第60-65页 |
1、学生要加强自身内在修养,学会自我教育 | 第60-61页 |
2、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切实做到“为人师表” | 第61-62页 |
3、学校要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实现育人于无声 | 第62-63页 |
4、全社会要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