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7页 |
1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 第13-21页 |
·物理诱变育种 | 第14-19页 |
·紫外线诱变育种 | 第14-15页 |
·离子束诱变育种 | 第15-16页 |
·空间诱变育种 | 第16-17页 |
·微波诱变育种 | 第17页 |
·激光诱变育种 | 第17-18页 |
·电离辐射诱变育种 | 第18页 |
·超高压诱变育种 | 第18页 |
·其他方法的诱变育种 | 第18-19页 |
·化学诱变育种 | 第19-20页 |
·烷化剂诱变育种 | 第19页 |
·嵌合剂诱变育种 | 第19页 |
·碱基类似物诱变育种 | 第19页 |
·抗生素诱变育种 | 第19-20页 |
·生物诱变 | 第20-21页 |
·噬菌体诱变育种 | 第20页 |
·转座因子诱变育种 | 第20页 |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 第20-21页 |
2 微生物来源的抗真菌抗生素 | 第21-26页 |
·抑制细胞膜合成的抗生素 | 第22-24页 |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 第24-25页 |
·脂肽类抗生素(Echinocandin) | 第24页 |
·Chs抑制剂 | 第24-25页 |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 | 第25页 |
·抑制电子传递的抗生素 | 第25页 |
·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 | 第25-26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多粘类芽孢杆菌Cp-S316的紫外诱变 | 第27-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材料 | 第27页 |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0页 |
·出发菌株平板菌种的制备 | 第27页 |
·液体种子的制备 | 第27-28页 |
·发酵液效价的生物测定 | 第28-29页 |
·指示菌孢子的制备 | 第28页 |
·生物活性检测混菌平板的制备 | 第28页 |
·效价的生物测定 | 第28-29页 |
·Cp-S316菌株的紫外诱变 | 第29-30页 |
·Cp-S316菌株菌悬液的制备 | 第29页 |
·紫外线(UV)诱变处理 | 第29页 |
·诱变菌株的预筛 | 第29页 |
·诱变菌株的初筛 | 第29-30页 |
·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30页 |
·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最佳诱变时间 | 第30页 |
·诱变高产菌株的预筛 | 第30-31页 |
·诱变高产菌株的初筛 | 第31页 |
·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31-32页 |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32-33页 |
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多粘类芽孢杆菌Cp-S316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制备 | 第34-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菌株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主要试验材料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8页 |
·生物活性的检测 | 第35页 |
·Cp-S316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粗提 | 第35-36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35-36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粗物的制备 | 第36页 |
·甲醇抽提抗真菌活性物质 | 第36页 |
·CM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 | 第36-37页 |
·Sephadex G25分子筛层析 | 第37-38页 |
·Cp-S316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精制 | 第38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HPLC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8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RP-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8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 | 第38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制备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X-5大孔吸附树脂对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吸附解吸结果 | 第38-39页 |
·甲醇抽提抗真菌活性物质结果 | 第39页 |
·CM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 | 第39-40页 |
·Sephadex G25分子筛层析 | 第40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精制 | 第40-48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紫外光区全扫描结果 | 第40-41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RP-HPLC色谱条件 | 第41-43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 | 第43-44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制备 | 第44-48页 |
3 小结 | 第48-50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粗提 | 第48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中间纯化 | 第48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精制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4页 |
1 结论 | 第50页 |
·多粘类芽孢杆菌Cp-S316的紫外诱变 | 第50页 |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50页 |
2 讨论 | 第50-54页 |
·关于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 第50-51页 |
·关于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51-52页 |
·关于抗菌物质的结构鉴别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