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一) 行为模式 | 第11-12页 |
(二) 公共管理 | 第12页 |
(三) 管理主体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外现有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一) 乡政村治 | 第13-14页 |
(二) 农民参与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框架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主体行为自主理性选择的空间分析 | 第18-26页 |
一、 介入状态:乡镇政府的选择空间 | 第18-22页 |
(一) 乡镇政府选择的可能性分析 | 第18-20页 |
(二) 这种可能性空间的产生背景 | 第20-21页 |
(三) 自主理性选择 | 第21-22页 |
二、 角色定位:自治背景下村内两委的选择空间 | 第22-24页 |
(一) 村内两委选择的可能性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导致这种可能性空间的原因 | 第23-24页 |
三、 主体意识:村民个体的选择空间 | 第24-26页 |
(一) 村民个体的选择空间 | 第24页 |
(二) 村民个体选择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淮镇丰村公共管理的个案研究 | 第26-34页 |
一、 淮镇丰村的背景与概况 | 第26-27页 |
(一) 淮镇丰概况 | 第26-27页 |
二、 对政治性事务的自主性参与:村内两委的选举 | 第27-30页 |
(一) 淮镇丰村村内两委选举概述及其流程 | 第27-28页 |
(二) 不同主体对选举的不同认识 | 第28-30页 |
三、 对经济性事务的理性参与:征地拆迁过程中的积极参与 | 第30-32页 |
(一) 淮镇丰村征地拆迁背景及概况 | 第30-31页 |
(二) 不同主体对征地拆迁的不同认识与行为选择差异 | 第31-32页 |
四、 对社会性事务的协商性参与:对合作医疗事务的观察 | 第32-34页 |
(一) 淮镇丰村的合作医疗制度简介 | 第32页 |
(二) 主体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主体行为自主理性选择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一、 财政问题——乡镇政府行为选择的最大因素 | 第34-36页 |
(一) 农村自治中的财政格局:村财镇管 | 第34页 |
(二) 农业税取消后的农村财政问题 | 第34-35页 |
(三) 财政格局所导致的单一化选择 | 第35-36页 |
二、 动力机制——农民个体行为选择背后的推手 | 第36-40页 |
(一) 熟人——半熟人之间的转变 | 第36-37页 |
(二) 传统伦理的崩溃 | 第37-38页 |
(三) 利益多元化的因素 | 第38页 |
(四) 自组织的无力 | 第38-40页 |
三、 价值导向——村委“当家人”的无奈 | 第40-42页 |
(一) 乡镇政府的考核标准 | 第40页 |
(二) 普通村民的考核标准 | 第40页 |
(三) 村委自身的利益诉求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农村公共管理的自主理性思考 | 第42-48页 |
一、 乡镇政府:理性指导 | 第42-44页 |
(一) 改革政绩考核制度,实现乡镇政府自主选择 | 第42-43页 |
(二) 改革财政管理制度,实现乡镇政府理性选择 | 第43-44页 |
二、 村内两委:自主选择 | 第44-45页 |
(一) 合理分权,明确村内两委职责 | 第44页 |
(二) 共同参与,推进农村公共管理的法治化 | 第44-45页 |
三、 村民个体:自主选择与理性参与并举 | 第45-48页 |
(一)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村民自主选择的经济基础 | 第46页 |
(二) 健全管理制度,引导农民理性参与 | 第46-47页 |
(三) 加强对农教育与引导,提高农民参与的能力与积极性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