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县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4-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全球化 | 第23-24页 |
·土地利用变化 | 第24-25页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25-26页 |
·土地用途管制 | 第26页 |
·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 | 第26-27页 |
·土地区位理论 | 第27页 |
·人地耦合理论 | 第27-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29-3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9-30页 |
·自然条件 | 第29-30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0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0-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数据的收集 | 第33页 |
·数据处理软件 | 第33页 |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3-34页 |
·数据的叠加分析 | 第34-35页 |
4 上一轮规划的具体情况 | 第35-39页 |
·上一轮规划编制的时间及内容 | 第35页 |
·上一轮规划编制的时间 | 第35页 |
·上一轮规划编制的内容 | 第35页 |
·上一轮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 | 第35-37页 |
·农用地指标 | 第35-36页 |
·建设用地指标 | 第36页 |
·未利用土地指标 | 第36-37页 |
·上一轮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分区指标 | 第37-39页 |
·农业农地区 | 第37页 |
·林业用地区 | 第37页 |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区 | 第37页 |
·水域 | 第37页 |
·牧业用地区 | 第37-38页 |
·未利用土地区 | 第38-39页 |
5 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39-45页 |
·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 第39-42页 |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 第39-40页 |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 第40-42页 |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变化 | 第42-45页 |
6 上一轮规划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45-61页 |
·上一轮规划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量上的影响 | 第45-55页 |
·上一轮规划对农用地数量变化的影响 | 第46-49页 |
·上一轮规划对建设用地数量变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上一轮规划对其他地数量变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上一轮规划对土地利用分区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上一轮规划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空间上的影响 | 第55-61页 |
·耕地与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 第56-57页 |
·园地与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 第57页 |
·林地与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 第57-58页 |
·牧草地与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 第58页 |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与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 第58-59页 |
·交通用地与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 第59页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与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 第59页 |
·其他用地与各地类之间的转化 | 第59-61页 |
7 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建议 | 第61-66页 |
·编写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遵循的指导思想 | 第61页 |
·编写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遵循的原则 | 第61页 |
·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建议 | 第61-66页 |
·注重新一轮规划的科学性 | 第62-63页 |
·加强新一轮规划的执行性 | 第63-64页 |
·提高新一轮规划的管理性 | 第64-66页 |
8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