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桦南县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概况 | 第16-17页 |
·土地生产潜力的含义 | 第17-18页 |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气候气象 | 第22-23页 |
·水文土壤 | 第23-24页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24-25页 |
3. 资料收集与数据整理 | 第25-27页 |
·资料收集整理 | 第25页 |
·数据组织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潜力计算 | 第26页 |
·潜力分析 | 第26-27页 |
4.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 | 第27-56页 |
·农业生产潜力评价 | 第27-52页 |
·光合生产潜力YQ计算 | 第27-34页 |
·光温生产潜力YT计算 | 第34-39页 |
·气候生产潜力Yw计算 | 第39-44页 |
·土地生产潜力YL计算 | 第44-52页 |
·宜林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 第52-54页 |
·研究结果及可靠性分析 | 第54-56页 |
5. 土地生产潜力等级评价 | 第56-59页 |
·农用地生产潜力等级评价 | 第56-58页 |
·农用地生产潜力分级 | 第56-57页 |
·农用地生产潜力分区 | 第57-58页 |
·宜林地生产潜力等级评价 | 第58-5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建议 | 第59-60页 |
·不足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