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5页 |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国内外有关县域金融的研究结论 | 第16-22页 |
·研究评述 | 第2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4-25页 |
·主要创新 | 第24页 |
·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我国县域金融监管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5-35页 |
·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概述 | 第25-30页 |
·县域金融 | 第25-27页 |
·县域金融监管 | 第27-28页 |
·县域金融监管的现状 | 第28-30页 |
·我国县域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法学基础 | 第30-32页 |
·经济学基础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国外金融监管体系的分析借鉴 | 第35-43页 |
·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制度 | 第35-38页 |
·美国:多元主体的功能监管制度 | 第35-36页 |
·日本:依附农业协会的双重监管模式 | 第36-37页 |
·英国:以FSA为中心的统一监管体系 | 第37-38页 |
·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制度 | 第38-41页 |
·印度:“官方色彩浓郁”的监管体制 | 第38-39页 |
·孟加拉国:“五人联保”监管模式 | 第39-41页 |
·国外金融监管制度对我国县域金融监管的启示 | 第41-43页 |
·完备的法律制度是金融监管的前提 | 第41页 |
·健全的监管体制是金融监管的核心 | 第41-42页 |
·明确的监管主体是金融监管的基础 | 第42页 |
·完善的防控制度是金融监管的保障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实证分析 | 第43-70页 |
·变量确定及模型构建 | 第43-46页 |
·变量筛选 | 第43-46页 |
·模型构建 | 第46页 |
·数据分析及结论 | 第46-60页 |
·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指数测量 | 第48-55页 |
·我国县域金融监管影响因素指数测量 | 第55-60页 |
·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 | 第60-70页 |
·县域金融参与者对法律意识薄弱 | 第61-62页 |
·县域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62-63页 |
·县域金融监管主体法律问题突出 | 第63-66页 |
·县域金融监管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征信机制不畅 | 第66-67页 |
·县域非正规金融小额信贷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67-69页 |
·县域金融监管人员设置重复和专业人才匮乏并存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我国县域金融监管的具体对策 | 第70-85页 |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立法 | 第70-71页 |
·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位阶 | 第70页 |
·金融监管政策“法律化” | 第70-71页 |
·扩大县域金融监管对象 | 第71页 |
·设置多元互补的县域金融监管主体制度 | 第71-73页 |
·县域正规金融:主要以银监会为监管主体 | 第72页 |
·县域非正规金融:差异性的监管主体 | 第72-73页 |
·县域非法金融:多元化的监管主体 | 第73页 |
·创新县域金融监管方式 | 第73-77页 |
·设定县域新统一监管模式 | 第74-75页 |
·发动社会中间层力量补充监管 | 第75-76页 |
·强化县域金融内部监管 | 第76页 |
·突出基层法院的司法监管 | 第76-77页 |
·完善县域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 第77-80页 |
·推进县域金融征信体系建设 | 第77页 |
·完善县域金融信贷保险制度 | 第77-79页 |
·建立县域金融风险应急基金 | 第79页 |
·拓宽县域中小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渠道 | 第79-80页 |
·健全县域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 第80-85页 |
·健全县域金融市场准入机制 | 第80-82页 |
·健全县域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 第82-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样卷及访谈提纲 | 第93-97页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社会工作及奖励 | 第97-98页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