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石膏再结晶充填材料破坏特性与充填采场安全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充填材料及工艺研究 | 第13-15页 |
| ·材料制备条件及工艺研究 | 第15-16页 |
| ·充填体力学及损伤力学研究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8-20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磷石膏再结晶体力学特性研究 | 第20-42页 |
| ·磷石膏基本物化特性研究 | 第20-24页 |
| ·物化性质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测试方法和仪器 | 第20页 |
| ·磷石膏基本物化性质 | 第20-24页 |
| ·磷石膏再结晶试验研究 | 第24-29页 |
| ·磷石膏再结晶机理 | 第24-25页 |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试验仪器 | 第26-28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8-29页 |
| ·力学特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 ·加热温度 | 第29-31页 |
| ·加热时间 | 第31-32页 |
| ·添加剂掺量 | 第32-33页 |
| ·陈化时间 | 第33-34页 |
|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强度预测 | 第34-40页 |
| ·BP学习算法的优化改进 | 第34-37页 |
| ·学习训练样本 | 第37-38页 |
| ·网络的结构及学习训练 | 第38-40页 |
| ·预测模型的性能测试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磷石膏充填体受力及损伤研究 | 第42-59页 |
| ·充填体作用机理 | 第42-43页 |
| ·采场中磷石膏充填体受力分析 | 第43-49页 |
| ·充填体内应力计算方法 | 第43-45页 |
| ·充填体力学分析 | 第45-47页 |
| ·充填体自立强度 | 第47-49页 |
| ·充填体自立高度 | 第49页 |
| ·磷石膏充填体破坏形态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 ·充填体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51-58页 |
| ·损伤本构模型建立依据 | 第51-52页 |
|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损伤本构模型 | 第52-55页 |
|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损伤本构模型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磷石膏充填采场数值模拟研究 | 第59-68页 |
| ·工程背景 | 第59-60页 |
| ·矿段工程地质条件 | 第59页 |
| ·采矿方法简介 | 第59-60页 |
| ·充填采场数值模拟 | 第60-63页 |
| ·FLAC3D软件介绍 | 第60-61页 |
| ·模拟计算方案选取 | 第61页 |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 ·模拟参数确定 | 第62-63页 |
| ·初始应力生成 | 第63页 |
|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 ·应力分布分析 | 第63-65页 |
| ·位移变化分析 | 第65-66页 |
| ·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磷石膏再结晶充填采场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68-79页 |
| ·影响采场安全性因素 | 第68-69页 |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69-74页 |
| ·模型建立 | 第69-71页 |
| ·权重计算 | 第71页 |
| ·隶属度计算 | 第71-73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73-74页 |
| ·充填采场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74-77页 |
| ·权重计算 | 第74-76页 |
| ·一级模糊评价 | 第76-77页 |
| ·二级模糊评价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