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瓦斯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发耳隧道工程概况 | 第17-25页 |
| ·概述 | 第17页 |
| ·自然地理 | 第17-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 ·气象 | 第17页 |
| ·地震 | 第17-18页 |
| ·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 ·水文地质 | 第18页 |
| ·工程地质 | 第18-20页 |
| ·煤层与瓦斯分布概况 | 第20-24页 |
| ·煤层及煤质情况 | 第20-23页 |
| ·瓦斯概况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发耳隧道瓦斯风险评估 | 第25-40页 |
| ·瓦斯灾害形式 | 第25-28页 |
| ·煤与瓦斯突出 | 第25-26页 |
| ·瓦斯爆炸 | 第26-27页 |
| ·煤尘爆炸 | 第27页 |
| ·瓦斯窒息 | 第27-28页 |
| ·发耳隧道瓦斯风险分阶段初步分析 | 第28-30页 |
| ·瓦斯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 | 第30-39页 |
| ·层次分析模型及优化 | 第31-33页 |
| ·构建比较判别矩阵 | 第33-34页 |
| ·确定模糊权重向量 | 第34-36页 |
| ·各阶层模糊评价 | 第36-38页 |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瓦斯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 | 第40-66页 |
| ·瓦斯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第40-46页 |
| ·瞬变电磁法 | 第41-43页 |
| ·超前钻孔法 | 第43-46页 |
| ·隧道瓦斯抽排放技术 | 第46-50页 |
| ·瓦斯抽排放方案 | 第46-48页 |
| ·效果检验 | 第48-50页 |
| ·隧道瓦斯监测技术 | 第50-58页 |
| ·实施技术路线 | 第50-51页 |
| ·瓦斯监测技术要求 | 第51-54页 |
| ·KJ90监控系统布置 | 第54-58页 |
| ·瓦斯隧道通风技术 | 第58-64页 |
| ·通风方式 | 第58-60页 |
| ·通风供风量 | 第60-63页 |
| ·通风设备要求 | 第63页 |
| ·动态通风控制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隧道通风及瓦斯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66-86页 |
| ·模型建立 | 第67-70页 |
| ·数学模型 | 第67-68页 |
| ·物理模型 | 第68-69页 |
| ·参数选择设置 | 第69-70页 |
| ·风管口至掌子面通风模拟分析 | 第70-74页 |
| ·上下台阶结合处通风模拟分析 | 第74-78页 |
| ·瓦斯浓度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8-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公路瓦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体系研究 | 第86-95页 |
| ·引言 | 第86页 |
| ·安全施工前馈控制 | 第86-87页 |
| ·各阶反馈控制合理使用 | 第87-88页 |
| ·工区施工管理体系与反馈控制模型 | 第88-93页 |
| ·工区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 第88-92页 |
| ·工区施工反馈控制模型 | 第92-93页 |
| ·闭环控制 | 第9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结论 | 第95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95-96页 |
| ·展望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