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涡流探伤的焊缝裂纹萌发监测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 第8-9页 |
·涡流检测的发展状况 | 第9-12页 |
·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涡流检测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展望 | 第10-11页 |
·新兴的涡流检测技术 | 第11-1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安排 | 第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涡流检测的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涡流检测的原理 | 第14页 |
·涡流检测的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检测材料特性的影响 | 第15页 |
·探头设计对检测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三大效应的影响 | 第16-17页 |
·阻抗分析法 | 第17-21页 |
·工作频率的选择 | 第21-24页 |
·激励频率的确定 | 第21-22页 |
·集肤效应解决 | 第22-24页 |
·涡流信号预处理技术 | 第24-25页 |
·信号特征量 | 第24页 |
·信号预处理技术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涡流探头设计 | 第26-35页 |
·常用探头设计方法 | 第26页 |
·涡流检测探头结构形式的确定 | 第26-28页 |
·探头参数的确定 | 第28-34页 |
·激励线圈与感应线圈的位置分布 | 第29页 |
·探头参数和性能研究 | 第29-33页 |
·磁芯的设计 | 第33-34页 |
·漆包线线径的选择及线圈匝数的确定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测试系统的设计 | 第35-52页 |
·总体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 第36-37页 |
·硬件部件的设计与选择 | 第37-41页 |
·监测区域的选取 | 第37页 |
·传感器探头组的布局 | 第37-38页 |
·多路选通电路 | 第38页 |
·激励源 | 第38-39页 |
·信号调理模块 | 第39-41页 |
·软件系统的设计 | 第41-50页 |
·激励信号的产生 | 第41页 |
·检测信号采集 | 第41-45页 |
·信号的处理 | 第45-46页 |
·特征量的提取 | 第46-50页 |
·软件界面 | 第50页 |
·测试平台的搭建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 第52-61页 |
·边缘效应对结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提离值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53-55页 |
·裂纹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裂纹深度与输出信号关系 | 第55-56页 |
·裂纹宽度与输出信号关系 | 第56-57页 |
·涡流探头的合理布局 | 第57-59页 |
·减小边缘效应的探头组布局 | 第58页 |
·避免提离效应的探头组放置 | 第58-59页 |
·裂纹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4页 |
·总结 | 第61-62页 |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