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目 次 | 第12-15页 |
| 图清单 | 第15-16页 |
| 附表清单 | 第16-17页 |
| 1 绪论 | 第17-27页 |
| ·前言 | 第17-18页 |
| ·稻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稻飞虱暴发与温度的关系 | 第19页 |
| ·稻飞虱迁飞与风向风速的关系 | 第19-20页 |
| ·稻飞虱暴发与异常气候的关系 | 第20-21页 |
| ·稻飞虱迁飞轨迹和虫源地分析 | 第21-22页 |
| ·展望 | 第22页 |
| ·热激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 ·热激作用 | 第23页 |
| ·热激蛋白与昆虫耐热性的关系 | 第23-24页 |
| ·展望 | 第24-25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 ·课题来源及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26-27页 |
| 2 白背飞虱的起飞行为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 第27-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研究地点 | 第28页 |
| ·田间起飞观测 | 第28-29页 |
| ·气象因子的观测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白背飞虱的起飞呈现“晨暮双峰起飞”型 | 第29-31页 |
| ·白背飞虱起飞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 第31-34页 |
| ·起飞量与其它气象要素的关系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3 2007年江西省稻飞虱主迁入过程虫源地及天气背景分析 | 第37-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资料来源 | 第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 ·虫情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 ·主迁入峰期的虫源轨迹分析 | 第40-43页 |
| ·天气背景分析 | 第43-49页 |
| ·讨论 | 第49-50页 |
| 4 褐飞虱热激蛋白基因 HSP70 CDNA 片段克隆 | 第50-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52页 |
| ·褐飞虱总RNA提取 | 第52-53页 |
|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 第53-54页 |
| ·引物设计 | 第54页 |
| ·褐飞虱 hsp70 cDNA 片段 RT-PCR 扩增 | 第54页 |
| ·PCR产物回收纯化 | 第54-55页 |
| ·褐飞虱 hsp70 cDNA 片段克隆 | 第55-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 ·褐飞虱总RNA提取结果 | 第57页 |
| ·RT-PCR扩增褐飞虱 hsp70 cDNA 片段 | 第57-58页 |
| ·褐飞虱 hsp70 cDNA 片段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第58-61页 |
| ·褐飞虱和其他不同物种 hsp70 cDNA 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61-65页 |
| ·讨论 | 第65-66页 |
| 5 基于大气环流特征指数的稻飞虱发生面积预测模型 | 第66-7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 ·材料来源 | 第66-68页 |
| ·方法 | 第6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 ·因子的筛选 | 第68-72页 |
|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2-75页 |
| ·影响中国稻飞虱发生面积的大气环流指数 | 第75-76页 |
| ·讨论 | 第76-77页 |
| 6 结论 | 第77-80页 |
| ·研究总结 | 第77-79页 |
| ·课题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作者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