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0页 |
·荧光传感器的结构 | 第14页 |
·荧光产生的机理 | 第14-15页 |
·荧光的淬灭 | 第15-16页 |
·荧光化学传感器信号产生的机理 | 第16-17页 |
·离子诱导荧光变化的机理 | 第17-23页 |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 | 第17-19页 |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 第19-21页 |
·激基缔合物(Monomer-Excimer)的形成和消失 | 第21页 |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er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ESIPT) | 第21-22页 |
·电子能量转移(Electron Energy Transfer EET) | 第22-23页 |
·刚性效应 | 第23页 |
·罗丹明类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23-35页 |
·罗丹明类荧光传感器对Hg~(2+)的识别 | 第24-28页 |
·罗丹明类荧光传感器对Cu~(2+)的识别 | 第28-32页 |
·罗丹明类荧光传感器Fe~(3+)的识别 | 第32-33页 |
·罗丹明类荧光传感器对其他客体的识别 | 第33-35页 |
·香豆素类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香豆素类荧光传感器对Zn~(2+)的识别 | 第35-36页 |
·香豆素类荧光传感器对Cu~(2+)的识别 | 第36-37页 |
·罗丹明类荧光传感器对其他离子的识别 | 第37-38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基于罗丹明、香豆素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40-69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合成路线 | 第41-4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仪器 | 第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化合物的合成 | 第43-46页 |
·中间体2-1 的合成 | 第43页 |
·中间体2-2 的合成 | 第43页 |
·中间体2-3 的合成 | 第43-44页 |
·中间体2-4 的合成 | 第44页 |
·中间体2-5 的合成 | 第44页 |
·中间体2-6 的合成 | 第44页 |
·中间体2-7 的合成 | 第44页 |
·中间体2-8 的合成 | 第44-45页 |
·目标化合物2-9 的合成 | 第45页 |
·目标化合物2-10 的合成 | 第45页 |
·目标化合物2-11 的合成 | 第45页 |
·目标化合物2-12、2-14 的合成 | 第45页 |
·目标化合物2-15 的合成 | 第45-46页 |
·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 | 第46页 |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 第46-48页 |
·目标化合物识别性能研究 | 第48-68页 |
·目标化合物 2-9 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研究 | 第48-52页 |
·化合物 2-10 对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 | 第52-57页 |
·化合物 2-11 对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 | 第57-60页 |
·化合物 2-12 对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 | 第60-67页 |
·化合物2-14、2-15对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基于 1,8-蒽二胺阴离子传感器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69-78页 |
·引言 | 第69页 |
·阴离子识别客体设计中的影响因素 | 第69-71页 |
·阴离子识别客体设计的几种形式 | 第71-73页 |
·新型阴离子荧光传感器 3-1 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73-77页 |
·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73页 |
·目标化合物3-1 的合成 | 第73页 |
·目标化合物3-1 的谱学性质 | 第73页 |
·目标化合物 3-1 识别性能的研究 | 第73-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附录 | 第88-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