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喜马拉雅中部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第16-18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 第18-27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 | 第18-22页 |
·交通位置 | 第18-20页 |
·社会经济 | 第20页 |
·气 侯 | 第20页 |
·水 文 | 第20-21页 |
·土壤与植被 | 第21-22页 |
·研究区地质环境 | 第22-27页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地层岩性 | 第22-24页 |
·地质构造 | 第24-2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 第27-35页 |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和规模 | 第27-30页 |
·地质灾害类型 | 第27-29页 |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 第30-33页 |
·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49页 |
·概述 | 第35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区的原则 | 第35-3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38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6-37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评价因子的空间分析 | 第38-49页 |
·基础因子分析 | 第39-45页 |
·诱发因子分析 | 第45-49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9-71页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49-50页 |
·基于层次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50-57页 |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50页 |
·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50-54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过程 | 第54-57页 |
·基于 BP 神经网络方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57-69页 |
·BP 神经网络概述 | 第58-62页 |
·BP 网络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2-69页 |
·两种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 第71-74页 |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与原则 | 第71-73页 |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 第71页 |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 第71-73页 |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