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扭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 第13-14页 |
·扭振的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型无人直升机扭振现象及其机理建模 | 第17-41页 |
·直升机的构形研究 | 第17-20页 |
·新型无人直升机的构形 | 第17-18页 |
·几种典型的直升机构形 | 第18-20页 |
·无人直升机的构形和扭振现象的联系 | 第20-21页 |
·典型直升机的扭振现象 | 第20页 |
·新型无人直升机的扭振现象 | 第20-21页 |
·扭振机理的建模 | 第21-40页 |
·机械扭振系统的物理模型 | 第21-24页 |
·新型无人直升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37页 |
·旋翼模型 | 第24-35页 |
·主减系统模型 | 第35-36页 |
·风扇系统模型 | 第36页 |
·发动机模型 | 第36-37页 |
·整个闭环系统完整的数学模型 | 第37-40页 |
·总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新型无人直升机机械扭振系统的固有特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41-56页 |
·新型无人直升机机械扭振系统数据计算及处理 | 第41-48页 |
·新型无人直升机机械扭振系统扭转刚度 | 第41-43页 |
·新型无人直升机机械扭振系统转动惯量的计算 | 第43-45页 |
·新型无人直升机机械扭振系统当量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机械传动系统各部分扭转刚度的当量处理 | 第45-46页 |
·机械传动系统各部分转动惯量的当量处理 | 第46-48页 |
·新型无人直升机机械扭振系统的固有频率的计算 | 第48-49页 |
·计算结果的验证 | 第4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机械扭振系统的固有特性 | 第49-50页 |
·不计入挥舞自由度耦合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计入挥舞自由度的耦合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2-55页 |
·计入结构耦合与动力入流的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计入结构耦合不计入动力入流的稳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计入动力入流不计入结构耦合的稳定性分析 | 第54页 |
·不计入结构耦合及动力入流的稳定性分析 | 第54-55页 |
·总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新型无人直升机抑制扭振的控制方法设计及试验 | 第56-73页 |
·双发动机控制 | 第56-60页 |
·双发动机控制策略 | 第56-57页 |
·双发动机控制要求 | 第57页 |
·双发动机控制律设计 | 第57-59页 |
·双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第59-60页 |
·双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数字仿真 | 第60-61页 |
·数字仿真结构 | 第60页 |
·数字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双发动机系统外场试验 | 第61-64页 |
·双发动机外场开车测试 | 第61-63页 |
·双发动机外场试车试验 | 第63-64页 |
·控制参数的选择 | 第64-72页 |
·发动机燃调增益控制 | 第65-67页 |
·发动机燃调时间常数的控制 | 第67-68页 |
·主减速器转动惯量对系统稳定性影响 | 第68-69页 |
·传动轴及起落架刚度对系统稳定性影响 | 第69-72页 |
·滤波器设计 | 第72页 |
·总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 | 第73-74页 |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