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一、活动德育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一) 活动德育中的“活动”范畴 | 第16-17页 |
1. 什么是“活动” | 第16页 |
2. “活动”与“实践”的关系 | 第16-17页 |
(二) 活动德育的概念及内涵 | 第17-18页 |
1. 活动德育的概念 | 第17页 |
2. 活动德育的内涵 | 第17-18页 |
(三) “当代中小学活动德育”的概念 | 第18-19页 |
1. 关于“当代” | 第18-19页 |
2. 关于“中小学” | 第19页 |
3. 关于“道德教育” | 第19页 |
二、当代中日活动德育理论比较 | 第19-23页 |
(一) 当代中国活动德育理论 | 第19-20页 |
1. “活动目的论” | 第20页 |
2. 活动手段论 | 第20页 |
(二) 当代日本活动德育理论 | 第20-22页 |
1. 道德实践能力的结构分层理论 | 第20-21页 |
2. 体验理论 | 第21-22页 |
(三) 当代中日活动德育理论比较 | 第22-23页 |
1. 当代中日活动德育理论的共相 | 第22页 |
2. 当代中日活动德育理论的殊相 | 第22-23页 |
三、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实践比较 | 第23-33页 |
(一) 活动德育目标比较 | 第23-25页 |
1. 中国中小学活动德育目标强调“育人”核心 | 第23-24页 |
2. 日本中小学活动德育目标突出层次和体验 | 第24-25页 |
(二) 活动德育原则比较 | 第25-27页 |
1. 中国中小学活动德育强调集体主义原则 | 第26页 |
2. 日本中小学活动德育突出个性化原则 | 第26-27页 |
(三) 活动德育内容与形式比较 | 第27-31页 |
1. 中国中小学活动德育内容与形式注重传统 | 第27-28页 |
2. 日本中小学活动德育内容与形式注重创新 | 第28-31页 |
(四) 活动德育特色比较 | 第31-33页 |
1. 当代中国中小学活动德育实践的特色 | 第31-32页 |
(1) 注重社区服务 | 第31页 |
(2) 结合时事政策 | 第31页 |
(3) 融入校园文化 | 第31-32页 |
2. 当代日本中小学活动德育实践的特色 | 第32-33页 |
(1) 以学生实际为基础 | 第32页 |
(2) 以自我管理为途径 | 第32-33页 |
(3) 以家校互动为辅助 | 第33页 |
四、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一) 当代中国中小学活动德育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1. 主体性缺失 | 第33-34页 |
2. 重形式轻实效 | 第34页 |
3. 策划易执行难 | 第34页 |
4. 内容和形式单一 | 第34-35页 |
(二) 当代日本中小学活动德育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1. 价值相对主义倾向 | 第35页 |
2. 大量活动导致学力下降 | 第35页 |
3. 依赖教师素质导致效果良莠不齐 | 第35-36页 |
五、发扬优良传统,借鉴有益经验,开创我国中小学活动德育新局面 | 第36-46页 |
(一) 人为本,紧扣中小学活动德育的“育人”核心 | 第36-37页 |
1. “以学生为本”是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内核 | 第36-37页 |
2. “以学生为本”贯穿于中小学活动德育全过程 | 第37页 |
(二) 固根本,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小学活动德育优秀传统 | 第37-39页 |
1. 强调主流价值观对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导向作用 | 第37-38页 |
2. 发挥教师在中小学活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第38-39页 |
(三) 助执行,提高既有框架下的中小学活动德育效果 | 第39-44页 |
1. 明确中小学活动德育目标 | 第39-40页 |
2. 妥善安排中小学活动德育实践 | 第40-43页 |
3. 加强中小学活动德育总结 | 第43-44页 |
(四) 重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活动德育新发展 | 第44-46页 |
1. 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创新应当以贴近学生为出发点 | 第44页 |
2. 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创新应当以扎实的调研为基础 | 第44-45页 |
3. 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创新应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