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教职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界定及教职研究的重要性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早期道教教职研究回顾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早期道教信徒的来源 | 第18-59页 |
第一节 道教前史中的神职 | 第18-54页 |
一、巫 | 第18-32页 |
二、阴阳家 | 第32-37页 |
三、方士 | 第37-54页 |
第二节 《太平经》的“种民” | 第54-57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汉末太平道与天师道教团活动及教职 | 第59-99页 |
第一节 太平道 | 第60-69页 |
一、太平道的教团及特点 | 第60-66页 |
二、太平道的教职: 大贤良师、三公、八使、渠帅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天师道 | 第69-96页 |
(一) 天师道的教团及特点 | 第69-78页 |
(二) 天师道的教职: 天师、祭酒 | 第78-96页 |
第三节 三国魏时天师道道团的情况 | 第96-9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四章 东晋时期的天师道、上清派与灵宝派道团 | 第99-121页 |
第一节 天师道在士族中的传播 | 第100-109页 |
第二节 上清派与灵宝派在师徒制下的传教活动 | 第109-119页 |
(一) 上清派 | 第110-113页 |
(二) 灵宝派 | 第113-11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种民—特殊的宗教群体 | 第121-126页 |
第六章 南北朝道团与教职的系统化建设 | 第126-170页 |
第一节 系统宗教管理制度的确立 | 第127-134页 |
第二节 道教戒律、受箓 | 第134-158页 |
(一) 戒律 | 第134-148页 |
(二) 受箓 | 第148-158页 |
第三节 道馆的建立与相关的教职 | 第158-168页 |
(一) 道士 | 第160-163页 |
(二) 宫观管理者 | 第163-16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70-173页 |
附:从早期道教组织来看陆修静的神仙观念 | 第173-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3页 |
后记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