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词汇语义学 | 第18-19页 |
·认知语言学 | 第19页 |
·语料库语言学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问题 | 第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语料来源 | 第23页 |
·语料采集 | 第23-26页 |
·语料分析 | 第26-27页 |
·章节介绍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多义与多义研究 | 第30-56页 |
·多义 | 第30-33页 |
·多义的定义 | 第30-31页 |
·多义与单义 | 第31-32页 |
·多义与同形异义 | 第32页 |
·歧义与模糊义 | 第32-33页 |
·介词与多义 | 第33-35页 |
·介词 | 第33-34页 |
·介词的多义性 | 第34-35页 |
·多义研究的不同流派 | 第35-38页 |
·前结构主义 | 第36页 |
·结构主义 | 第36-37页 |
·生成主义 | 第37页 |
·认知主义 | 第37-38页 |
·多义词语义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38-43页 |
·细化多义观 | 第39-40页 |
·原则多义观 | 第40-41页 |
·抽象多义观 | 第41-43页 |
·多义词词义派生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43-50页 |
·隐喻 | 第43-47页 |
·转喻 | 第47-50页 |
·through 的相关研究 | 第50-53页 |
·当前多义研究的局限性 | 第53-55页 |
·多义研究的新动向 | 第55-56页 |
第三章 三层多义模型的构建 | 第56-91页 |
·意义 | 第56-62页 |
·意义与体验 | 第56-57页 |
·意义与概念化 | 第57-58页 |
·意义与范畴化 | 第58-60页 |
·体验、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 | 第60页 |
·意义的心理表征 | 第60-62页 |
·意象图式 | 第62-72页 |
·意象图式的定义 | 第62-63页 |
·意象图式的作用 | 第63-64页 |
·意象图式的特征 | 第64-66页 |
·意象图式的图形-背景效应 | 第66-68页 |
·意象图式的构成 | 第68页 |
·意象图式与范畴化 | 第68-72页 |
·三层多义模型 | 第72-77页 |
·意象图式与语义范畴 | 第72-74页 |
·三层多义模型与概念系统 | 第74-75页 |
·三层多义模型与认知范畴 | 第75-76页 |
·三层多义模型与原型效应 | 第76页 |
·三层多义模型与词义演变 | 第76-77页 |
·三层多义模型的描写 | 第77-90页 |
·意象图式与复杂原素 | 第77-79页 |
·图式系统 | 第79-88页 |
·图式叠加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抽象图式(一) | 第91-143页 |
·THROUGH 1 | 第91-105页 |
·图式基本结构 | 第91-92页 |
·典型使用 | 第92页 |
·图式构型系统 | 第92-95页 |
·视角系统 | 第95-97页 |
·注意系统 | 第97-100页 |
·力量-动态系统 | 第100-102页 |
·复合图式 | 第102-105页 |
·THROUGH 2 | 第105-116页 |
·图式基本结构 | 第105页 |
·典型使用 | 第105-106页 |
·图式构型系统 | 第106-109页 |
·视角系统 | 第109-110页 |
·注意系统 | 第110-112页 |
·力量-动态系统 | 第112-113页 |
·复合图式 | 第113-114页 |
·THROUGH 2 vs. THROUGH 1 | 第114-116页 |
·THROUGH 3 | 第116-127页 |
·图式基本结构 | 第116页 |
·典型使用 | 第116-117页 |
·图式构型系统 | 第117-119页 |
·视角系统 | 第119-120页 |
·注意系统 | 第120-122页 |
·力量-动态系统 | 第122-123页 |
·复合图式 | 第123-125页 |
·THROUGH 3 vs.THROUGH 1, THROUGH 2 | 第125-127页 |
·THROUGH 4 | 第127-135页 |
·图式基本结构 | 第127-128页 |
·典型用法 | 第128页 |
·图式构型系统 | 第128-130页 |
·视角系统 | 第130页 |
·注意系统 | 第130-132页 |
·力量-动态系统 | 第132页 |
·复合图式 | 第132-133页 |
·THROUGH 4 vs. THROUGH 1, THROUGH 2, THROUGH 3 | 第133-135页 |
·分析 | 第135-141页 |
·意象图式的拓扑性 | 第135-138页 |
·图式的静态与动态 | 第138-141页 |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抽象图式(二) | 第143-168页 |
·多义的证据 | 第143-145页 |
·逻辑测试法 | 第143页 |
·前指测试法 | 第143-144页 |
·同义测试法 | 第144-145页 |
·句法测试法 | 第145页 |
·THROUGH 1 vs. THROUGH 2 | 第145-153页 |
·逻辑测试法 | 第145-146页 |
·前指测试法 | 第146页 |
·同义测试法 | 第146-147页 |
·句法测试法 | 第147-153页 |
·THROUGH 3 vs. THROUGH 1,THROUGH 2 | 第153-158页 |
·逻辑测试法 | 第153-154页 |
·前指测试法 | 第154-155页 |
·同义测试法 | 第155页 |
·句法测试法 | 第155-158页 |
·THROUGH 4 vs. THROUGH 1,THROUGH 2,THROUGH 3 | 第158-159页 |
·同义测试法 | 第158页 |
·句法测试法 | 第158-159页 |
·图式延伸 | 第159-167页 |
·THROUGH 1 的原型性 | 第159-161页 |
·转喻 | 第161页 |
·THROUGH 1 到THROUGH 2 的图式延伸 | 第161-162页 |
·THROUGH 1 到THROUGH 3 的图式延伸 | 第162-163页 |
·THROUGH 1 到THROUGH 4 的图式延伸 | 第163-1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64-167页 |
·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六章 含义图式 | 第168-213页 |
·认知域 | 第168-170页 |
·含义图式 | 第170-194页 |
·THROUGH 1 具化出的含义图式 | 第170-182页 |
·THROUGH 2 具化出的含义图式 | 第182-186页 |
·THROUGH 3 具化出的含义图式 | 第186-192页 |
·THROUGH 4 具化出的含义图式 | 第192-194页 |
·含义图式分析 | 第194-209页 |
·空间含义图式 | 第194-197页 |
·时间含义图式 | 第197-202页 |
·其它含义图式 | 第202-208页 |
·图式延伸与隐喻 | 第208-209页 |
·图式的固化程度 | 第209-211页 |
·小结 | 第211-213页 |
第七章 语境义图式 | 第213-246页 |
·含义与语境义 | 第213-215页 |
·从含义图式到语境义图式 | 第215-217页 |
·语境义图式 | 第217-237页 |
·界标特征 | 第217-223页 |
·射体特征 | 第223-225页 |
·射体和界标的相对关系 | 第225-229页 |
·轨迹特征 | 第229-234页 |
·运动 | 第234-237页 |
·分析 | 第237-244页 |
·语境 | 第237-240页 |
·拓扑关系优先原则 | 第240-241页 |
·拓扑关系与特征删除 | 第241-242页 |
·拓扑等价与同位类推 | 第242-243页 |
·凸显与转喻 | 第243-244页 |
·小结 | 第244-246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246-255页 |
·研究内容总结 | 第246-250页 |
·through 的词义范畴结构 | 第246-248页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48-250页 |
·研究启示 | 第250-254页 |
·对词汇语义学的启示 | 第250-251页 |
·对范畴理论的启示 | 第251页 |
·对词典编纂的启示 | 第251-253页 |
·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第253-254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54-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5-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65-266页 |
致谢 | 第26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