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3页
图录第13-17页
表录第17-1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2页
   ·研究背景第19-21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剧烈第19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是持续研究的热点问题第19-20页
     ·尺度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的重要视角第20页
     ·淮安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具有特殊性第20-21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1-23页
     ·研究目的第21-22页
     ·研究意义第22-23页
   ·概念辨析与界定第23-24页
     ·城市空间第23页
     ·城市形态第23-24页
     ·城市空间形态第24页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24-27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论文框架第25-26页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第27-32页
     ·研究区概况第27-28页
     ·研究对象第28-29页
     ·资料来源与数据库第29-32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第32-63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2-51页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进展第32-39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进展第39-44页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第44-50页
     ·尺度问题的研究进展第50-51页
   ·评述与展望第51-54页
     ·相关研究的特点第51-53页
     ·未来研究的展望第53-54页
   ·相关理论基础第54-63页
     ·城市空间系统理论第54-55页
     ·城市化过程理论第55页
     ·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第55-56页
     ·地租理论第56-57页
     ·空间集聚理论第57-58页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第58-60页
     ·生态城市理论第60-61页
     ·新城市主义理论第61-62页
     ·理论评述第62-63页
第3章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尺度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第63-81页
   ·尺度及其类型特征第63-65页
     ·尺度的概念第63-64页
     ·尺度的类型第64-65页
     ·尺度的特征第65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尺度问题第65-68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尺度源起第65-66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尺度特征第66-67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尺度关联第67-68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的尺度选择与分析框架第68-71页
     ·尺度选择第69-70页
     ·分析框架第70-71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多尺度研究的分析方法第71-81页
     ·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的分析方法第71-76页
     ·城市用地变化与功能空间演替的分析方法第76-79页
     ·城市组合发展与群组空间演变的分析方法第79-81页
第4章 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第81-115页
   ·淮安主城区发展的历史进程第81-84页
     ·城市萌发期第82-83页
     ·城市繁盛期第83页
     ·城市衰落期第83-84页
     ·城市振兴期第84页
   ·城市空间扩展的时间变化第84-91页
     ·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第85-88页
     ·扩展强度的时间变化第88-89页
     ·空间扩展的阶段划分第89-91页
   ·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异第91-99页
     ·数据提取与分析技术第91-94页
     ·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异第94-99页
   ·城市外部形态特征的演变第99-103页
     ·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水平第99-100页
     ·城市外部形态的分形特征第100-102页
     ·城市外部形态的形状指数第102-103页
   ·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第103-113页
     ·影响因素第104-106页
     ·驱动机制第106-108页
     ·作用机理第108-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5章 城市用地变化与功能空间演替第115-171页
   ·城市用地结构的总体变化第116-127页
     ·城市功能用地结构的变化第116-118页
     ·城市功能用地的转换分析第118-124页
     ·城市功能用地变化的动态分析第124-126页
     ·城市用地变化的信息熵与均衡度第126-127页
   ·主要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异第127-132页
     ·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异第128-129页
     ·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异第129-131页
     ·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分异第131-132页
   ·功能用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第132-140页
     ·功能用地斑块的景观格局特征第133-136页
     ·功能用地斑块的空间集聚特征第136-138页
     ·功能用地斑块的分形特征第138-140页
   ·功能用地的圈层结构第140-159页
     ·功能用地的圈层分布第142-149页
     ·功能用地的圈层变化第149-152页
     ·功能用地的圈层结构第152-159页
   ·城市用地变化与功能空间演替的土地市场机制第159-169页
     ·理论基础与模型假设第159-162页
     ·数据获取与筛选处理第162-163页
     ·出让土地的空间特征第163页
     ·建筑容积率空间特征第163-165页
     ·出让地价的空间特征第165-167页
     ·土地市场对城市用地变化与功能空间演替的作用机理第167-168页
     ·相关结论第168-169页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第6章 城市组合发展与群组空间演变第171-198页
   ·淮安城市的空间格局第171-175页
     ·点轴式区域空间结构第172-173页
     ·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第173-174页
     ·群组型城市空间形态第174-175页
   ·城市组合发展的阶段第175-181页
     ·城镇分散与独立发展阶段第175-177页
     ·主城区形成与扩大阶段第177-179页
     ·群组型城市形成与发展阶段第179-181页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群组空间形态演变第181-187页
     ·城市中心可达性扩散结果第182-183页
     ·城市中心可达性扩散等时线第183-184页
     ·城市功能用地的可达性时间分布第184-187页
     ·城市群组空间可达性的结论分析第187页
   ·城市群组空间演变的特征与模式第187-189页
     ·城市群组空间演变特征第187-189页
     ·城市群组空间演变模式第189页
   ·城市群组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第189-196页
     ·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群组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制第189-191页
     ·城市道路交通对城市群组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制第191-193页
     ·城市新产业空间成长对群组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机制第193-196页
   ·本章小结第196-198页
第7章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综合与优化调控第198-222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整体特征第199-206页
     ·淮安主城区空间形态的演变轨迹第199-201页
     ·城市群组空间形态的演变轨迹第201-203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尺度关联第203-204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的尺度综合第204-206页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调控的目标与原则第206-209页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目标第206-207页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原则第207-209页
   ·淮安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对比分析第209-211页
     ·城市用地规模的比较第209-210页
     ·城市用地结构的比较第210页
     ·城市用地布局的比较第210-211页
   ·淮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第211-213页
     ·城市空间扩展——东向扩展与南向扩展第211-212页
     ·功能空间演替——功能调整与城市更新第212-213页
     ·群组空间融合——组团发展与空间整合第213页
   ·淮安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重点第213-216页
     ·城市空间传承延续第213-214页
     ·城市空间协同整合第214页
     ·功能空间优化重组第214-215页
     ·城市交通网络构建第215-216页
   ·淮安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策略第216-221页
     ·经济推动第216-217页
     ·规划协调第217-218页
     ·交通引导第218页
     ·土地调控第218-219页
     ·生态约束第219-220页
     ·制度保障第220-221页
   ·本章小结第221-222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222-228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222-226页
   ·可能的创新点第226-227页
   ·不足与展望第227-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4-245页
致谢第245-246页

论文共2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符号及其共享研究
下一篇:基于活动方法的个体出行行为分析与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