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木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5页 |
| 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2. 国内外动态 | 第10-12页 |
| 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4.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则木河断裂带构造位置及内部结构 | 第15-29页 |
|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 | 第15页 |
| ·构造位置 | 第15-18页 |
| ·则木河断裂带构造特征 | 第18-21页 |
| ·第四系 | 第21-22页 |
| ·则木河断裂遥感解译 | 第22-29页 |
| ·断裂识别标志 | 第22-23页 |
| ·则木河断裂遥感解译 | 第23-29页 |
| 第二章 地震微地貌研究 | 第29-39页 |
| ·后差分GPS 测量构造地貌特征 | 第29-39页 |
| ·测量系统 | 第29-31页 |
| ·大箐梁子构造地貌特征 | 第31页 |
| ·大箐村构造地貌特征 | 第31-34页 |
| ·四呷布史村构造地貌特征 | 第34-39页 |
| 第三章 组合探槽研究 | 第39-50页 |
| ·大箐村组合探槽 | 第40-47页 |
| ·探槽开挖点地震地貌特征 | 第40-41页 |
| ·探槽揭露地层 | 第41-44页 |
| ·构造现象分析 | 第44页 |
| ·古地震事件分析 | 第44-47页 |
| ·金沙江探槽 | 第47-49页 |
| ·金沙江TC7 地震地貌特征 | 第47页 |
| ·TC7 揭露地层 | 第47-48页 |
| ·构造现象分析 | 第48页 |
| ·古地震事件分析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附录I | 第58-61页 |
| 附录Ⅱ | 第61-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