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以湘江长沙城区段西堤岸为案例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滨水区在城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第12-13页
   ·城市滨水区开发与景观规划设计己成为世界性热点第13-14页
   ·探寻一条科学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路径第14页
 2 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4-21页
   ·国内外的实践第14-16页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第16-21页
 3 研究内容第21页
 4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二章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征第23-32页
 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第23-24页
 2 城市滨水区的历史演变第24-27页
   ·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第24-26页
   ·城市滨水区功能的演变第26-27页
 3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征第27-29页
   ·自然环境特征第27页
   ·社会环境特征第27-28页
   ·城市滨水区环境二重性特征第28-29页
 4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类型第29-32页
   ·自然景观第29-30页
   ·人工景观第30页
   ·人文景观第30-32页
第三章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方法第32-41页
 1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原则第32-35页
   ·整体优化原则第32页
   ·景观异质性原则第32页
   ·景观多样性原则第32-33页
   ·景观针对性原则第33页
   ·遗留地保护原则第33-34页
   ·人性化原则第34页
   ·安全性原则第34页
   ·亲水性原则第34页
   ·综合性原则第34-35页
 2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开发的目标第35-36页
   ·创造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契机第35页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35页
   ·创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环境第35-36页
 3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程序第36-41页
   ·范围界定与目标确定第36页
   ·实地勘察第36-37页
   ·资料查阅与现状分析第37-39页
   ·项目定位第39页
   ·用地适宜性分析第39页
   ·方案规划第39-40页
   ·规划实施第40页
   ·项目评价第40-41页
第四章 我国在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41-53页
 1 我国在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41-53页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第41-45页
   ·决策主体单一,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第41-42页
   ·开发模式盲目第42-43页
   ·具体设计第43-45页
  2 对我国进一步开发城市滨水区的建议第45页
   ·规划思想第45-47页
   ·具体设计第47-53页
第五章 实例分析—潇湘大道湘江堤岸景观改造设计第53-61页
 1 项目概况第53页
 2 现状与问题分析第53-56页
   ·植物景观层次单一,生态效益不佳第53-54页
   ·植物配置方式呆板,缺乏艺术感染力第54页
   ·石景的文化品位不高,缺乏意境第54页
   ·休闲设施缺乏,且设计简单第54页
   ·小品周边环境欠佳第54-55页
   ·人文气息不浓第55页
   ·没有合理的商业区域第55页
   ·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第55-56页
 3 设计目标第56页
 4 设计原则第56-57页
   ·安全性原则第56-57页
   ·生态性原则第57页
   ·艺术性原则第57页
   ·文化性原则第57页
   ·经济性原则第57页
   ·功能性原则第57页
 5 功能及景观设计第57-59页
   ·文化区第57-58页
   ·休闲区第58页
   ·商业区第58-59页
 6 地形改造第59页
 7 植物配置第59-60页
 8 建筑与小品第60-61页
结束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图一: 长沙湘江风光带西岸区位图第71-72页
附图二: 长沙湘江风光带西岸现状鸟瞰图第72-73页
附图三: 长沙湘江风光带西岸湖南师大至湖南大学段概念性规划第73页
附图四: 长沙湘江风光带西岸湖南师大至湖南大学段景观设计第73-74页
附图五: 长沙湘江风光带西岸湖南师大至湖南大学段景点分析图第74页
附图六: 长沙湘江风光带西岸湖南师大至湖南大学段空间分析图第74-75页
附图七: 长沙湘江风光带西岸湖南师大至湖南大学段道路分析图第75页
附图八: 长沙湘江风光带西岸湖南师大至湖南大学段植物配置图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历第77页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c基因与烟草几丁质酶tchiA21基因的重组表达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高温性能的AC-13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优化设计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