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 对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对“剑桥现象”的研究 | 第11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一)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英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24页 |
一、英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14-19页 |
(一) 早期阶段―城市学院运动与大学推广运动 | 第14-16页 |
(二) 发展阶段 | 第16页 |
(三) 成熟阶段 | 第16-19页 |
二、英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产生的社会动因 | 第19-24页 |
(一) 政府适度干预缺失,高等教育制度缺乏开放性、竞争性 | 第20页 |
(二) 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 第20-21页 |
(三) 信息时代促生高等教育与企业的双向参与 | 第21页 |
(四) 英国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双向参与的对策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剑桥现象 | 第24-37页 |
一、“剑桥现象”描述 | 第24-26页 |
(一) “剑桥现象”的早期阶段 | 第24-25页 |
(二) “剑桥现象”的发展阶段 | 第25页 |
(三) “剑桥现象”的成熟阶段 | 第25-26页 |
二、“剑桥现象”的成因 | 第26-31页 |
(一) 霍尔福特报告-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催化剂 | 第26-27页 |
(二) 莫特报告-剑桥大学对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态度转变的里程碑 | 第27-28页 |
(三) 剑桥大学-“剑桥现象”发生的基础 | 第28-30页 |
(四) 英国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措施 | 第30-31页 |
三、剑桥高技术公司的发展模式 | 第31-37页 |
(一) “剑桥现象”的特征 | 第31页 |
(二) 剑桥高技术公司的发展模式分析 | 第31-34页 |
(三) 剑桥科学公园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剑桥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启示 | 第37-41页 |
一、我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发展 | 第37-39页 |
(一) 对高等教育双向参与重要性的认识 | 第37-38页 |
(二) 我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的主要模式 | 第38-39页 |
(三) 我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39页 |
二、剑桥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启示 | 第39-41页 |
(一)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 第39-40页 |
(二) 树立创新意识,转变企业观念 | 第40页 |
(三) 转变办学观念,营造双向参与的氛围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一、结论 | 第41页 |
二、本论文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