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赤泥沉降用高效聚丙烯酰胺系列絮凝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6页
   ·聚丙烯酰胺发展历史第9-10页
   ·聚丙烯酰胺分类第10-11页
     ·按产品形式分类第10页
     ·按产品相对分子质量分类第10-11页
     ·按产品离子特性分类第11页
   ·聚丙烯酰胺合成方法第11-15页
     ·水溶液聚合第11-12页
     ·悬浮聚合第12页
     ·反相乳液聚合第12-13页
     ·沉淀聚合第13页
     ·分散聚合第13-14页
     ·光引发聚合第14页
     ·其它聚合方法第14-15页
   ·引发剂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单组分引发剂第15-16页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第16页
     ·复合引发体系第16-17页
   ·聚丙烯酰胺水溶液法合成工艺第17-20页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工艺第17-18页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工艺第18-20页
   ·聚丙烯酰胺应用领域第20-25页
     ·在石油开采行业的应用第21-22页
     ·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2-23页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第23-25页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与方法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药剂、仪器与研究方法第26-31页
   ·实验药剂与仪器第26-27页
     ·实验药剂第26-27页
     ·实验仪器第27页
   ·实验研究方法第27-31页
     ·聚内烯酰胺合成工艺流程第27-28页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第28-30页
     ·水解度测定第30-31页
第三章 水溶液法合成聚丙烯酰胺第31-48页
   ·聚合反应机理第31-32页
   ·引发体系的选择第32-33页
   ·水溶液控温聚合法合成聚内烯酰胺第33-38页
     ·氧化还原体系用量的影响第33-34页
     ·V50用量的影响第34-35页
     ·氧化还原体系配比的影响第35-36页
     ·单体浓度的影响第36-37页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37-38页
     ·助剂的影响第38页
   ·水溶液绝热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酰胺第38-46页
     ·单体精制方式的影响第39-40页
     ·氧化还原体系用量的初步考察第40页
     ·尿素用量的初步考察第40-41页
     ·V50用量的初步考察第41-42页
     ·正交实验第42-43页
     ·氧化还原体系的进一步优化第43-44页
     ·V50用量的进一步优化第44页
     ·起始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4-45页
     ·扩大实验第45-46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第48-62页
   ·水解聚内烯酰胺的合成第48-51页
     ·聚丙烯酰胺水解机理第48页
     ·水解方式的选择第48-49页
     ·碱用量对水解度的影响第49-50页
     ·碱用量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第50页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段PAM水解研究第50-51页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第51-58页
     ·共聚反应机理第51-52页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2-53页
     ·单体浓度的影响第53-54页
     ·氧化还原体系用量的影响第54页
     ·V50用量的影响第54-55页
     ·氧化还原体系配比的影响第55-56页
     ·尿素用量的影响第56-57页
     ·阳离子度的影响第57-58页
     ·其它助剂的影响第58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58-59页
   ·热重分析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聚丙烯酰胺系列产品絮凝性能研究第62-68页
   ·絮凝实验样品、料浆种类及操作方法第62-63页
     ·絮凝剂样品种类第62-63页
     ·赤泥料浆种类第63页
     ·絮凝实验操作方法第63页
   ·二氧溶出料浆沉降实验第63-64页
   ·二氧洗涤料浆沉降实验第64页
   ·一氧烧结料浆沉降实验第64-66页
   ·尾矿料浆沉降实验第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半挂汽车列车制动稳定性仿真分析
下一篇:车载导航系统中最优路径规划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