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创新性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思想的提出 | 第16-26页 |
一、传统权力制约模式的局限性 | 第16-19页 |
(一) 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及其局限性 | 第16-18页 |
(二) 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及其局限性 | 第18-19页 |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9-21页 |
(一)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 第19-20页 |
(二) 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20页 |
(三)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 | 第20页 |
(四) 公民权利民主意识的增强 | 第20-21页 |
三、以社会制约权力思想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一) 西方国家的权力起源学说 | 第21-22页 |
(二) 市民社会理论 | 第22页 |
(三) 参与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四) 公共领域理论 | 第23页 |
(五) 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述 | 第23-24页 |
四、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构想 | 第24-26页 |
(一) 托克维尔的“社会与民主理论” | 第24-25页 |
(二) 达尔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框架 | 第26-30页 |
一、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内涵 | 第26-28页 |
(一) 社会的界定 | 第26页 |
(二) 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与社会权力 | 第26-27页 |
(三)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主体 | 第27-28页 |
(四)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形式 | 第28页 |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的价值分析 | 第28-30页 |
(一) 以社会制约权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29页 |
(二) 以社会制约权力扩展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 | 第29页 |
(三) 以社会制约权力完善了权力制约体系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国外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 第30-35页 |
一、国外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实践探索 | 第30-33页 |
(一) 基层民主的典范:日本町内会 | 第30-31页 |
(二) 活跃的第三部门:韩国民主进程中的市民组织 | 第31-32页 |
(三) 大众传媒的政治魅力:美国的“媒体”大选 | 第32-33页 |
(四) 网络政治参与之网络民意:加拿大“健保政策国家论坛” | 第33页 |
二、国外以社会制约权力实践探索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一) 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 | 第33-34页 |
(二) 重视基层民主建设 | 第34页 |
(三) 积极发展第三部门 | 第34页 |
(四) 促进大众传媒的发展 | 第34页 |
(五) 鼓励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 第34-35页 |
第五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适用性 | 第35-42页 |
一、以社会制约权力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一) 有利于完善权力制约模式,建立长效民主机制 | 第35-36页 |
(二) 有利于遏制权力腐败,推进廉洁行政 | 第36页 |
(三) 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奠基民主政治 | 第36页 |
(四)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 第36-37页 |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 | 第37-38页 |
(一)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增强了公民的权利民主意识 | 第37页 |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开辟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道路 | 第37-38页 |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了第三部门的发展 | 第38页 |
(四) 传统“单位”体制的解体提供了公民社会成长的空间 | 第38页 |
三、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探索 | 第38-42页 |
(一) 我国以社会制约权力探索取得的成就 | 第39-40页 |
(二) 我国以社会制约权力探索中遇到的问题 | 第40-42页 |
第六章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对策分析 | 第42-49页 |
一、拓宽各阶层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实现公民对权力的有序监督 | 第42-43页 |
(一) 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公民参与渠道畅通 | 第42页 |
(二)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第42-43页 |
(三) 注重公民参与方式的创新,克服单一渠道的弊端 | 第43页 |
二、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推进社区与村民自治 | 第43-44页 |
(一) 借鉴成功经验,推广基层民主 | 第43-44页 |
(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基层民主进行有效领导 | 第44页 |
(三) 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切实保障基层民主 | 第44页 |
(四) 加强对村民、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合格管理人才 | 第44页 |
三、积极发展第三部门,限制国家权力的扩张 | 第44-46页 |
(一) 克服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 | 第45页 |
(二) 广泛寻求各种途径,加强第三部门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 第45-46页 |
四、保障新闻媒体的独立地位,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 第46-47页 |
(一) 明确立法,确保大众传媒的独立地位 | 第46页 |
(二) 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建立大众传媒的自律机制和责任体系 | 第46-47页 |
(三) 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提升业务水平 | 第47页 |
五、正确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挥网络的政治动员作用 | 第47-49页 |
(一) 加强网络立法,做好对网络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 第47页 |
(二) 加快政府信息网络建设,提升政府网络办公能力 | 第47页 |
(三)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净化网络环境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