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导论 | 第11-12页 |
2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研究 | 第12-18页 |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 | 第12-13页 |
·消费信贷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理论模型 | 第13页 |
·模型简析 | 第13-14页 |
·消费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 第14-17页 |
·消费信贷的一般经济属性——“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 第14-15页 |
·消费信贷是一种理财行为 | 第15-17页 |
·我国消费信贷的主要业务 | 第17-18页 |
·汽车消费信贷 | 第17页 |
·文化教育消费信贷 | 第17页 |
·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 | 第17页 |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 | 第17-18页 |
·消费信贷的作用 | 第18页 |
3 中国消费信贷问题透视 | 第18-32页 |
·从消费者的角度考察和分析 | 第18-22页 |
·消费者传统消费观念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 | 第18-19页 |
·居民的低收入导致居民家庭承贷能力较低 | 第19页 |
·我国居民存款的可调动性有限 | 第19-20页 |
·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缺乏安全感 | 第20-21页 |
·消费贷款资金流向监测难 | 第21页 |
·经济预期不看好 | 第21-22页 |
·从银行的角度考察和分析 | 第22-25页 |
·消费信贷业务所占比重小,品种少 | 第22-23页 |
·缺乏科学的贷款决策模式和决策标准 | 第23页 |
·风险管理相对薄弱 | 第23页 |
·有效金融工具缺乏致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 第23-24页 |
·贷款条件过于严格,手续繁琐 | 第24页 |
·银行的获利空间小,致使其业务开展动力不足 | 第24-25页 |
·银行惜贷 | 第25页 |
·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和分析 | 第25-30页 |
·经济增长及其预期 | 第25-26页 |
·中产阶级的培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 第26-27页 |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备的法律保障 | 第27-28页 |
·资本市场的创新 | 第28-29页 |
·地区、银行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 | 第29-30页 |
·防范机制不够完善 | 第30页 |
·中国消费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 第30-32页 |
·流动性风险 | 第30-31页 |
·信用风险 | 第31页 |
·抵押物风险 | 第31页 |
·政策性风险 | 第31-32页 |
4 国外消费信贷制度比较及借鉴 | 第32-36页 |
·发达国家消费信贷资金营运方式比较 | 第32-33页 |
·发达国家消费信贷交易规则比较 | 第33-35页 |
·个人信用披露与调查制度 | 第33页 |
·针对贷款人消费信贷活动的制度 | 第33-34页 |
·消费信贷担保与保险制度 | 第34-35页 |
·启示及借鉴 | 第35-36页 |
·完善消费信贷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扩大消费信贷服务的覆盖面 | 第35页 |
·完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消费信贷资金营运方式,逐步开辟抵押贷款证券化等辅助性融资渠道 | 第35-36页 |
5 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新思路 | 第36-45页 |
·做好消费信贷的宣传工作,转变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 | 第36页 |
·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 第36-37页 |
·加快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体系 | 第37页 |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调查机构 | 第37-38页 |
·探索个人消费贷款的决策模式和标准 | 第38页 |
·加快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 | 第38-40页 |
·转变经营思路,把发展消费信贷提高到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的战略高度 | 第38-39页 |
·从体制上创造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宽松环境 | 第39-40页 |
·新产品创新与现有业务品种的整合并重,开发建立多层消费信贷品种体系 | 第40页 |
·发展消费信贷需要政府推动的几项工作 | 第40-41页 |
·加快消费信贷及联合征信的有关立法工作 | 第40页 |
·政府应增加房产评估机构的职能 | 第40-41页 |
·强化个人信用制度的舆论支持 | 第41页 |
·推进消费信贷安全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持 | 第41页 |
·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制度 | 第41页 |
·健全消费信贷保险制度 | 第41-42页 |
·改进利率管理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42页 |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 第42-43页 |
·建立我国消费者破产制度,在法律上对消费信贷予以支持 | 第43页 |
·尽快确立破产负责制度,并以之作为立法的基础 | 第43页 |
·确立债务清偿计划制度 | 第43页 |
·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 | 第43-44页 |
·要加强与商家的合作,增加特约商户数量,扩大业务领域 | 第44页 |
·完善担保制度,严密防范恶意透支 | 第44页 |
·合理确定透支利率 | 第44页 |
·以住房、汽车为消费信贷重点,同时培养多种消费信贷种类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