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低聚糖的提取分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大枣的组成成分 | 第15-19页 |
| ·概述 | 第15-16页 |
| ·大枣多糖和低聚糖 | 第16-17页 |
| ·大枣皂苷类化合物 | 第17页 |
| ·大枣黄酮类化合物 | 第17-18页 |
| ·大枣环核苷酸类化合物 | 第18页 |
| ·大枣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8-19页 |
| ·大枣其它成分 | 第19页 |
| ·大枣的生物学活性 | 第19页 |
| ·大枣资源面临现状 | 第19页 |
| ·低聚糖 | 第19-24页 |
| ·低聚糖的分类 | 第20页 |
| ·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 第20页 |
| ·低聚糖的分离方法 | 第20-23页 |
| ·低聚糖纯度的鉴定 | 第23页 |
| ·低聚糖结构的鉴定 | 第23-24页 |
| ·植物中低聚糖的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 ·传统植物低聚糖的提取工艺 | 第24页 |
| ·分级沉淀 | 第24-25页 |
| ·膜分离技术 | 第25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 第二章 大枣水浴浸提工艺的研究 | 第32-41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 ·大枣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 ·大枣可溶性固形物得率的测定 | 第33页 |
| ·大枣总糖得率的测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 ·水浴浸提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3-34页 |
| ·实验结果 | 第34-39页 |
| ·大枣中水分的百分含量 | 第34页 |
| ·总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 ·液固比对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得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提取温度对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提取时间对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得率的影响 | 第37页 |
| ·可溶性固形物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讨论 | 第39页 |
| ·结论 | 第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大枣提取液的膜分离 | 第41-53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 ·大枣汁的预过滤 | 第42页 |
| ·实验用膜分离装置及其操作 | 第42-43页 |
| ·膜分离工艺流程 | 第43页 |
| ·测定方法 | 第43-45页 |
| ·得率及纯度的计算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 | 第46-50页 |
|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6页 |
|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6-47页 |
|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页 |
| ·膜组件的选择 | 第47-48页 |
| ·大枣中有效成分定量分析 | 第48-50页 |
| ·讨论 | 第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大枣低聚糖的分离纯化 | 第53-65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 ·大枣低聚糖的脱色 | 第54-55页 |
| ·大枣低聚糖的分离纯化 | 第55-56页 |
| ·实验结果 | 第56-62页 |
| ·大枣低聚糖的脱色结果 | 第56-60页 |
| ·大枣低聚糖的分离纯化 | 第60-61页 |
| ·大枣低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61-62页 |
| ·讨论 | 第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大枣低聚糖的单糖组成的测定 | 第65-73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65-66页 |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66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66-67页 |
| ·实验结果 | 第67-70页 |
| ·JuBO1-1单糖组成分析 | 第67-68页 |
| ·JuBO1-2单糖组成分析 | 第68页 |
| ·JuBO2单糖组成分析 | 第68-69页 |
| ·JuBO3单糖组成分析 | 第69-70页 |
| ·讨论 | 第70页 |
| ·结论 | 第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附录 | 第75-7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个人简历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