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 ·微生物多糖 | 第13页 |
| ·出芽短梗霉简介 | 第13-14页 |
| ·短梗霉多糖简介 | 第14-17页 |
| ·短梗霉多糖的结构 | 第14页 |
| ·短梗霉多糖性质 | 第14-15页 |
| ·短梗酶多糖的用途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诱变 | 第19-20页 |
| ·优化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复合诱变选育短梗霉多糖高产菌株 | 第22-28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菌种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4页 |
|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22页 |
| ·EMS诱变处理 | 第22-23页 |
| ·紫外诱变处理 | 第23页 |
| ·突变株的筛选 | 第23页 |
|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3页 |
| ·培养及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 ·EMS对出芽短梗霉诱变结果 | 第24-25页 |
| ·紫外线对出芽短梗霉诱变结果 | 第25页 |
| ·出发菌株AP8和各突变菌株的比较 | 第25-26页 |
| ·突变菌株UV60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6页 |
| ·讨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 第28-36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菌种 | 第28页 |
| ·培养基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29页 |
| ·培养方法 | 第28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碳源选择及用量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氮源选择及用量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0-32页 |
| ·NaCl浓度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2页 |
| ·MgSO_4浓度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2-33页 |
| ·K_2HPO_4浓度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不同微量元素对出芽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6-42页 |
| ·材料 | 第36页 |
| ·菌种 | 第36页 |
| ·培养基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7页 |
| ·培养及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微量元素的优化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 ·CrCl_3用量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7-38页 |
| ·ZnSO_4用量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8页 |
| ·MnSO_4用量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8-39页 |
| ·C_5H_(11)NO_2Se用量对短梗霉发酵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微量元素的优化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出芽短梗霉UV60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2-48页 |
| ·材料 | 第42页 |
| ·菌种 | 第42页 |
| ·培养基 | 第4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页 |
| ·方法 | 第42-43页 |
| ·斜面种子培养 | 第42页 |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42页 |
| ·发酵罐的培养 | 第42-43页 |
|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 ·搅拌转速对出芽短梗霉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43-45页 |
| ·不同的pH对出芽短梗霉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况和联系方式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