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22页 |
绪论 | 第22-43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二、学术价值及其创新之处 | 第32-36页 |
三、资料来源和结构安排 | 第36-43页 |
第一章 清末农业改良与农会之兴 | 第43-91页 |
一、清末农会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 第43-58页 |
(一)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 | 第44-47页 |
(二) 实业救国人士的倡导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吁请 | 第47-50页 |
(三) 上海农学会开农学研究风气之先的影响 | 第50-55页 |
(四) “新政”的推动与清廷的谕允饬令 | 第55-58页 |
二、农会的创设与发展 | 第58-68页 |
(一) 近代最早法人社团—直隶农会的创立 | 第58-64页 |
(二) 各地农会组织的发展及全国农务联合会的成立 | 第64-68页 |
三、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 第68-74页 |
(一) 较为完备的三级直属组织系统 | 第68-70页 |
(二) 以地主和绅商为主体的组织构成 | 第70-74页 |
四、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 第74-84页 |
(一) 农业改良的广泛宣传与实践 | 第74-82页 |
(二) 对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的推动 | 第82-84页 |
五、清末农会组织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 第84-91页 |
(一) 成员的复杂性和制度的民主性 | 第84-89页 |
(二) 官府监督下旨在农业改良的社会团体 | 第89-91页 |
第二章 民国早期作为政府咨询机构的农会 | 第91-143页 |
一、民初政府倡设农会的动因 | 第92-101页 |
(一) 残破的农村社会经济 | 第92-97页 |
(二) 图农事改良与发达的主旨 | 第97-98页 |
(三) 兴农社会思潮的推动 | 第98-101页 |
二、农会组织的发展与全国农会联合会议的召开 | 第101-118页 |
(一) 各地农会组织的发展 | 第101-102页 |
(二) 全国农会联合会议的召开 | 第102-118页 |
三、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 第118-122页 |
(一) 更具完整性的四级直属组织系统 | 第118-120页 |
(二) 趋于健全的组织结构 | 第120-121页 |
(三) 以绅商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 第121页 |
(四) 臻于民主的组织制度 | 第121-122页 |
四、农会的活动经费 | 第122-123页 |
(一) 经费来源 | 第122-123页 |
(二) 经费管理 | 第123页 |
五、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 第123-134页 |
(一) 农事状况调查与改良议案提请 | 第123-131页 |
(二) 对近代农业发展的促进 | 第131-134页 |
六、民国早期农会组织的特性 | 第134-143页 |
(一) 纷乱政局下组织发展与活动的局限性 | 第134-138页 |
(二) 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社会团体 | 第138-143页 |
第三章 国民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上) | 第143-207页 |
一、新型农会创建的农村社会背景 | 第143-172页 |
(一) 军阀混战对农村经济的破坏 | 第143-144页 |
(二) 军阀政府田赋预征及苛捐杂税的勒索 | 第144-147页 |
(三) 农业生产力的微弱发展 | 第147-150页 |
(四) 土豪劣绅对乡村政权的把持 | 第150-158页 |
(五) 土地占有的日趋集中 | 第158-164页 |
(六) 农村阶级构成的显著变化 | 第164-172页 |
二、中共领导的新型农会组织的建立 | 第172-199页 |
(一) 中共早期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和决议 | 第172-175页 |
(二) 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的创办 | 第175-185页 |
(三) 广东海丰赤山农民协会的建立 | 第185-192页 |
(四) 湖南衡山岳北农民协会的成立 | 第192-199页 |
三、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领导机构的设置 | 第199-202页 |
(一)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建立 | 第199-201页 |
(二) 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成立 | 第201-202页 |
四、全国农会章程的制定和农运骨干的培训 | 第202-207页 |
(一) 全国《农民协会章程》的颁布 | 第202-203页 |
(二)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 | 第203-207页 |
第四章 国民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中) | 第207-284页 |
一、国共合作旗帜下各地农会组织的空前发展 | 第207-267页 |
(一) 广东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 第207-217页 |
(二) 湖南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 第217-227页 |
(三) 湖北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 第227-237页 |
(四) 江西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 第237-242页 |
(五) 河南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 第242-259页 |
(六) 其他省区农会组织的发展 | 第259-267页 |
二、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的成立 | 第267-272页 |
(一) 筹备与建立 | 第267-269页 |
(二) 开展的主要工作 | 第269-272页 |
三、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 第272-281页 |
(一) 组建程序 | 第272-275页 |
(二) 严密的五级直属组织系统 | 第275-279页 |
(三) 以广大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 第279-280页 |
(四) 纪律裁判委员会机关的设置 | 第280-281页 |
四、农会的活动经费 | 第281-284页 |
(一) 经费来源 | 第281-282页 |
(二) 经费开支 | 第282-284页 |
第五章 国民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下) | 第284-366页 |
一、农会的主要活动 | 第284-336页 |
(一) 对北伐战争的有力支援 | 第285-296页 |
(二) 反帝斗争的开展 | 第296-298页 |
(三) 农村大革命的壮举 | 第298-334页 |
(四) 金融领域内的斗争 | 第334-336页 |
二、农会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 第336-349页 |
(一) 成就农村数千年巨变的奇勋 | 第336-337页 |
(二) 严重“左”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 第337-349页 |
三、国民革命时期农会组织的特点与性质 | 第349-366页 |
(一) 中共领导下的乡村政治联盟 | 第349-357页 |
(二) 准政权型的农民自治性组织 | 第357-366页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基层政权补充形式的农会 | 第366-485页 |
一、国民党重建农会的由来与背景 | 第366-412页 |
(一) 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民运动的摧残 | 第367-375页 |
(二) 农村经济的日趋衰落 | 第375-393页 |
(三) 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催化 | 第393-400页 |
(四) 南京政府关于乡村自治和保甲制度的推行 | 第400-412页 |
二、农会组织的发展过程 | 第412-431页 |
(一) 重建阶段 | 第412-417页 |
(二) 整顿阶段 | 第417-429页 |
(三) 消亡阶段 | 第429-431页 |
三、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 第431-440页 |
(一) 组建步骤 | 第431-434页 |
(二) 层层连接的六级直属组织系统 | 第434-438页 |
(三) 以农村有产阶级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 第438-439页 |
(四) 监督制度 | 第439-440页 |
四、农会的经费 | 第440-444页 |
(一) 会费收支及中央补助规定 | 第440-443页 |
(二) 经费拮据的困惑 | 第443-444页 |
五、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 第444-470页 |
(一) 宗旨与任务 | 第444页 |
(二) 农事改良与社会教育等活动 | 第444-468页 |
(三) 主要业务活动评价 | 第468-470页 |
六、国民党控制下农会组织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 第470-485页 |
(一) 法规条例的多变性及组织作用的局限性 | 第470-474页 |
(二) 农村基层政权补充形式的社会组织 | 第474-485页 |
第七章 革命根据地作为政权执行机关的农会 | 第485-557页 |
一、国民革命时期准政权性质农会的最终消退 | 第485-488页 |
(一) 中共文本规定农协政权口号的延续 | 第485-487页 |
(二) 准政权性质农民协会的最终消退释疑 | 第487-488页 |
二、苏维埃区域的农会组织 | 第488-501页 |
(一) 红色苏维埃区域的建立与发展 | 第488-491页 |
(二) 贫农团等农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 第491-495页 |
(三) 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 第495-497页 |
(四) 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 第497-501页 |
三、抗日战争根据地的农会组织 | 第501-521页 |
(一)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扩大 | 第501-503页 |
(二) 农救会等农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503-506页 |
(三) 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 第506-508页 |
(四) 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 第508-521页 |
四、解放区的农会组织 | 第521-547页 |
(一) 解放区面积和人口的迅速发展 | 第521-522页 |
(二) 农民协会组织的重新活跃 | 第522-527页 |
(三) 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 第527-531页 |
(四) 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 第531-547页 |
五、革命根据地农会组织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 第547-557页 |
(一) 组织形式的多元性、策略性与非系统性 | 第547-551页 |
(二) 革命政权的合法执行机关 | 第551-557页 |
结语 | 第55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13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13-616页 |
致谢 | 第616-6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