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8页 |
缩略词 | 第8-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第二篇 研究报告 | 第32-64页 |
前言 | 第32-34页 |
第一章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34-48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试验用病料动物、菌种和载体 | 第34页 |
·酶和试剂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溶液 | 第3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41页 |
·常规分离鉴定方法 | 第36-37页 |
·PCR 检测 | 第37-39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39-40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40-41页 |
·PCR 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41-42页 |
·模板DNA 的制备 | 第41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41页 |
·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灵敏性实验 | 第42页 |
·特异性实验 | 第42页 |
·干扰性实验 | 第42页 |
2. 结果 | 第42-46页 |
·常规实验 | 第42-43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42-43页 |
·生化鉴定:生化反应结果 | 第43页 |
·β-溶血实验 | 第43页 |
·细菌运动性实验 | 第43页 |
·小鼠致病力实验 | 第43页 |
·PCR 方法 | 第43-46页 |
·PCR 扩增 | 第43-44页 |
·重组质粒pMD-hlyA 的鉴定 | 第44-45页 |
·PCR 扩增 | 第45页 |
·敏感性实验 | 第45页 |
·特异性实验 | 第45页 |
·干扰性实验结果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二章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溶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48-64页 |
1 方法 | 第48-55页 |
·DNA 模板的制备 | 第48页 |
·PCR 扩增目的片段 | 第48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8页 |
·PCR 扩增目的基因 | 第48页 |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48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48页 |
·PCR 产物与pMD-18-T 载体的连接 | 第48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8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8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48-49页 |
·用碱裂解法小量提取重组质粒 | 第48页 |
·阳性重组质粒pMD18-T-hlyA 的鉴定 | 第48-49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2页 |
·引物设计 | 第49-50页 |
·目的片断的扩增 | 第50-51页 |
·带有BamHⅠ和XhoⅠ目的片断与pGEX-4T-1 载体的酶切回收 | 第51页 |
·带有粘性末端hlyA 片段的制备 | 第51页 |
·带有粘性末端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 的制备 | 第51页 |
·目的片断与表达载体的连接转化 | 第51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1-52页 |
·阳性重组质粒pGEX-4T-hlyA 提取与鉴定 | 第52页 |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 | 第52页 |
·表达产物的SDS-PAGE 电泳检测 | 第52-53页 |
·大量重组蛋白的制备 | 第53页 |
·细菌的诱导培养和裂解 | 第53页 |
·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53页 |
·表达产物生物学活性测定 | 第53-55页 |
·表达产物溶血效价的测定 | 第53页 |
·表达产物的动物毒性试验 | 第53-54页 |
·Western-blot 分析 | 第54-55页 |
·间接ELISA | 第55页 |
2 结果 | 第55-60页 |
·PCR 产物的电泳结果 | 第55-56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第56-58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PCR 鉴定 | 第56页 |
·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 | 第56-58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58页 |
·表达产物的SDS-PAGE 电泳 | 第58-59页 |
·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检测 | 第59-60页 |
·表达产物溶血活性实验结果 | 第59页 |
·表达产物的动物毒性试验结果 | 第59页 |
·Western-blot 分析 | 第59-60页 |
·纯化表达产物间接ELISA 结果 | 第60页 |
3. 讨论 | 第60-63页 |
4.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