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安全与事故论文--塌方落石事故论文

达陕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隧道塌方发生的机制第12-14页
     ·隧道塌方处治技术第14-16页
     ·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21-25页
   ·气象水文第21页
     ·气象特征第21页
     ·水文特征第21页
   ·地形地貌第21-22页
   ·地层岩性第22-23页
   ·地质构造第23页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第23-24页
   ·水文地质第24-25页
第三章 隧道塌方特征及类型第25-40页
   ·塌方实例分析第25-30页
     ·狮子寨隧道右线K43+154~k43+260 塌方第25-26页
     ·狮子寨隧道进口右线K42+610 塌方第26-27页
     ·金竹山隧道出口右洞K64+434、K64+427 塌方第27-28页
     ·金竹山隧道右洞K64+664 塌方第28-29页
     ·刘家湾隧道左线出口塌方第29-30页
     ·石马河隧道右洞出口K32+857~840 段塌方第30页
   ·塌方影响因素分析第30-34页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第30-32页
     ·隧道工程结构条件第32-33页
     ·隧道工程施工条件第33-34页
   ·隧道塌方类型第34-38页
     ·按控制因素第34-36页
     ·按诱发因素第36-37页
     ·按塌方形态因素第37页
     ·按机理因素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隧道塌方机制分析第40-63页
   ·围岩破坏的机理分析第40-41页
   ·隧道开挖后应力分析第41-44页
   ·隧道塌方机制分析第44-61页
     ·剪切-滑落型第44-53页
     ·张裂-塌落型第53-54页
     ·塑流-挤出型第54-57页
     ·流动-塌落型第57-61页
     ·振动-塌落型第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隧道防塌方的支护研究第63-89页
   ·围岩-支护共同作用原理第63-65页
   ·各类支护措施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第65-79页
     ·Flac 基本原理第65-67页
     ·计算模型第67-69页
     ·无支护计算结果第69页
     ·喷混凝土支护计算结果第69-71页
     ·锚杆及喷混凝土支护计算结果第71-75页
     ·钢拱架及喷混凝土支护计算结果第75-77页
     ·超前管棚支护计算结果第77-79页
   ·隧道典型塌方案例的支护模拟第79-87页
     ·工程背景第79-80页
     ·计算模型第80-82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82-86页
     ·处治措施分析第86-87页
   ·本章小节第87-89页
第六章 隧道塌方处治技术研究第89-101页
   ·断层破碎带塌方的处治第89-90页
     ·断层及其影响第89页
     ·处治方案第89-90页
   ·瓦斯隧道塌方的处治第90-93页
     ·瓦斯产生的形式及瓦斯隧道塌方特征第90-91页
     ·处治方案第91-93页
   ·涌水塌方的处治第93-95页
     ·涌水塌方的特征第93页
     ·处治方案第93-95页
   ·浅埋隧道偏压塌方的处治第95-97页
     ·偏压塌方的特征第95-96页
     ·处治方案第96-97页
   ·不同规模塌方的处治第97-100页
     ·小塌方处治方案第97-98页
     ·中塌方处治方案第98页
     ·大塌方处治方案第98-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隧道预防塌方的信息化施工第101-110页
   ·信息化施工概念第101页
   ·监控量测及分析第101-105页
     ·监控量测的目的与任务第101-102页
     ·监控量测项目第102-103页
     ·测点埋设及位移范围第103-105页
   ·量测数据分析理论第105-106页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第105-106页
     ·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第106页
   ·狮子寨隧道右线K42+192 防塌方信息化施工过程第106-109页
     ·预设计概况第106页
     ·施工设计概况第106-107页
     ·监控量测分析第107-108页
     ·补强支护措施及效果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结论与建议第110-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龙泉山一号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下一篇:丝胶蛋白作为血清替代物或添加物在细胞培养和冻存中应用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