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一号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9-15页 |
·活断层与隧道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活断层区隧道抗震减震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震动力特征和隧址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34页 |
·区域地震动力特征 | 第17-25页 |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 第17-19页 |
·近场及场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 | 第19-21页 |
·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 | 第21-22页 |
·场地地震动参数 | 第22-24页 |
·区域及场地地震动安全性评价 | 第24-25页 |
·隧址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34页 |
·地形地貌 | 第25-27页 |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地质构造 | 第28-29页 |
·物理地质作用 | 第29-31页 |
·水文地质 | 第31-32页 |
·隧道围岩分类及特征 | 第32-34页 |
第3章 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34-72页 |
·模型建立的初始条件和参数选择 | 第34-41页 |
·FLAC3D 软件基本原理 | 第34-36页 |
·计算参数的选择 | 第36页 |
·人工边界条件 | 第36-39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9-40页 |
·阻尼参数选取 | 第40-41页 |
·模型建立和隧道开挖衬砌后的静力计算 | 第41-44页 |
·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隧道洞口段开挖后的静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不考虑活断层错动的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44-57页 |
·位移分析 | 第45-49页 |
·应力分析 | 第49-53页 |
·加速度分析 | 第53-57页 |
·考虑活断层错动的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57-70页 |
·位移分析 | 第58-63页 |
·应力分析 | 第63-67页 |
·加速度分析 | 第67-70页 |
·活断层错动对龙泉山一号隧道洞口段地震安全性影响 | 第70-72页 |
第4章 龙泉山一号隧道洞口段减震措施分析 | 第72-81页 |
·隧道减震措施概述 | 第72-74页 |
·改变隧道结构性能的抗震 | 第72-73页 |
·隧道结构的减震 | 第73-74页 |
·改变隧道衬砌刚度的减震效果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改变衬砌刚度为0.5 倍效果对比 | 第74-75页 |
·改变衬砌刚度为1.5 倍效果对比 | 第75-76页 |
·改变衬砌刚度为2.0 倍效果对比 | 第76-77页 |
·设置横向减震层的减震效果对比分析 | 第77-79页 |
·设置0.1m 厚度的横向减震层效果对比 | 第77-78页 |
·设置0.2m 厚度的横向减震层效果对比 | 第78-79页 |
·龙泉山一号隧道洞口段减震措施的优化分析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