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20页 |
| ·裂腹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4页 |
| ·软刺裸裂尻鱼 | 第11-12页 |
| ·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 | 第12页 |
| ·高原裸裂尻鱼 | 第12-13页 |
| ·短须裂腹鱼 | 第13页 |
| ·长丝裂腹鱼 | 第13-14页 |
| ·RAPD技术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 ·鱼类亲缘关系研究 | 第14-16页 |
| ·鱼类遗传多样性检测 | 第16-17页 |
| ·鱼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17页 |
| ·性别鉴定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5种裂腹鱼类的形态学差异研究 | 第20-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形态学测量方法 | 第21-24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结果 | 第24-27页 |
| ·5种裂腹鱼类的外部形态 | 第24页 |
| ·5种裂腹鱼类的可数形态学性状之间的关系 | 第24页 |
| ·可量性状 | 第24-27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24-26页 |
| ·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5种裂腹鱼类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第29-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样本采集 | 第29页 |
| ·主要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 ·基因组DNA提取相关试剂 | 第29页 |
| ·PCR扩增相关试剂 | 第29-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30页 |
| ·基因组DNA浓度测定和质量检测 | 第30页 |
| ·基因组DNA的电泳检测 | 第30-31页 |
|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 第31页 |
| ·PCR扩增的基本反应体系 | 第31页 |
|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1页 |
| ·引物筛选 | 第31页 |
| ·谱带的统计与分析 | 第31页 |
| ·RAPD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多态位点百分率 | 第31-32页 |
| ·Nei氏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 | 第32页 |
| ·亲缘关系分析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 ·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3页 |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33-34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34-36页 |
| ·多态位点百分率 | 第34-36页 |
| ·遗传多样性指数 | 第36页 |
| ·物种间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41页 |
|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38页 |
| ·RAPD技术对5种裂腹鱼类遗传关系的检验 | 第38-40页 |
| ·种内遗传多样性 | 第38-40页 |
| ·5种裂腹鱼类的亲缘关系 | 第40页 |
| ·加强对现有裂腹鱼类的资源保护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