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 1 紫杉醇 | 第13-14页 |
| 2 红豆杉植物资源概述 | 第14-15页 |
| 3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 ·种质资源 | 第15页 |
| ·半合成 | 第15页 |
| ·全合成 | 第15页 |
| ·分离筛选产紫杉醇真菌,以求通过发酵培养来生产紫杉醇 | 第15页 |
| ·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紫杉醇的生物合成 | 第15-16页 |
| ·紫杉醇及其类似物、前体物的提取纯化、催化转化研究 | 第16页 |
| ·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 | 第16-17页 |
| 4 红豆杉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大量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17-19页 |
| ·优化培养基配方 | 第19-22页 |
| ·代谢调节研究 | 第22-26页 |
| ·南方红豆杉 | 第26页 |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研究 | 第28-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 ·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存在差异 | 第30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时间和诱导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长状态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 讨论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影响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培养生产紫杉醇因素的比较研究 | 第33-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生长增殖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紫杉醇合成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不同外植体来源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差异 | 第39页 |
| ·不同来源的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合成量的差异 | 第39页 |
| ·各种来源愈伤组织在各培养基上的生长规律 | 第39页 |
| 3 讨论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生长增殖、紫杉醇及其类似物合成量调控的正交优化研究 | 第42-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 ·愈伤组织直径观测法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 ·称重法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正交实验各组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的差异 | 第48-50页 |
| ·单因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单因素对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1页 |
| ·对愈伤组织中紫杉醇类似物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 3 讨论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氯原酸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生长增殖及紫杉醇合成量调控的研究 | 第54-6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 ·用生长初期愈伤组织接种时不同浓度绿原酸对生长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用生长旺盛期愈伤组织接种时不同浓度绿原酸对生长量的影响 | 第58页 |
| ·生长停滞期愈伤组织接种时不同浓度绿原酸对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绿原酸对愈伤组织紫杉醇合成量的影响 | 第59页 |
| ·绿原酸对愈伤组织生长状态的影响 | 第59页 |
| ·混合诱导正交实验分析 | 第59-62页 |
| 3 讨论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南方红豆杉菌根真菌对采收后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调控的研究 | 第64-7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 ·南方红豆杉菌根真菌对采收后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的调控 | 第69-70页 |
| ·菌液量对采收后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的影响 | 第70页 |
| ·发酵时间对采收后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 ·不同菌种对采收后的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的影响 | 第71页 |
|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经三种真菌发酵转化后紫杉醇类似物含量的变化 | 第71-74页 |
| 3 讨论 | 第74-7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6-81页 |
| 1 结论 | 第76-79页 |
| 2 创新点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作者简介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