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7页
 一 电影改编的“前史第8-11页
 二 电影改编的理论探讨第11-15页
 三 电影改编观念/方法的复沓与轮回第15-17页
 四 “文革”结束后中国学者对电影改编实践的理论观照第17-22页
 五 批评空间的开创第22-27页
第二章 十七年(1949─1966)与“文革”时期(1966─1976)电影改编的整体解读第27-67页
 第一节 概述第27-33页
  一 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改编第28-31页
  二 “文革”时期的电影改编第31-33页
 第二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合唱第33-44页
  一 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第34-42页
  二 对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第42-44页
 第三节 革命时代的爱情第44-55页
  一 爱情的升华:在革命事业中获得意义确证第46-49页
  二 爱情的移置:走向同志情第49-51页
  三 爱情的缺席:纯粹政治时空的构筑第51-55页
 第四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化表达第55-67页
  一 将政治上的敌人定义为伦理上的坏人(小人)第57-60页
  二 用伦理的切肤之痛激起个体的“阶级仇恨”第60-62页
  三 将革命的意义置换为伦理上的抚慰第62-67页
第三章 新时期(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影改编的整体解读第67-105页
 第一节 误读与重构:新时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第70-81页
  一 误读:新的历史语境下对原作主题的艰难还原第71-73页
  二 重构:个体性改编风格和解读方式的融注第73-75页
  三 误读与重构:多重合力影响下的改编方向第75-81页
 第二节 对“城市”的爱恨交织第81-93页
  一 城市:作为“恶之花”第82-85页
  二 城市:现代文明的指称第85-88页
  三 城市:爱恨交织的复合体第88-93页
 第三节 一种新的改编观念和改编面貌的出现第93-105页
  一 对非主流文学作品的选择第94-97页
  二 对戏剧式电影结构的背离第97-100页
  三 对宏大叙事的理性克制第100-105页
第四章 “后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电影改编的整体解读第105-143页
 第一节 “现代性”的焦虑想象第108-118页
  一 经济大潮/工业文明中的人性迷失第109-112页
  二 传统伦理的阵痛与不适第112-115页
  三 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第115-118页
 第二节 国际化背景下的电影改编第118-132页
  一 民俗展览中的东方情调第119-125页
  二 在乡村的温情中想象性还乡第125-129页
  三 在人性书写和个体成长史中寻求国际共通性第129-132页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改编第132-143页
  一 猥亵神圣、消解权威第133-135页
  二 拒斥崇高第135-138页
  三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迟豫之旅第138-143页
第五章 中国当代电影改编的理论观照第143-185页
 第一节 电影改编中主题定位的几种形态──以中国当代电影改编为例第143-158页
  一 主题的弱化第145-149页
  二 主题的深化第149-151页
  三 主题的转移第151-155页
  四 主题的还原第155-158页
 第二节 电影与文学对话中“电影本性”的沉浮──以新中国至今话剧的电影改编为例第158-169页
  一 戏剧式结构的转换第160-163页
  二 场景的设置第163-166页
  三 两种视听的艺术第166-169页
 第三节 中国当代电影改编的叙述学观照第169-185页
  一 叙述方位第169-175页
  二 叙述干预与叙述分层第175-179页
  三 叙述的可靠性第179-185页
结语第185-188页
参考书目第188-191页
本文论及的改编电影原作版本第191-195页
中国(大陆)当代(1949─)改编电影名录(部分)第195-200页
后记第200-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构建护理学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
下一篇: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