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3页 |
正文 | 第13-86页 |
一、在社会主义民主本质问题上的继承与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观点,进一步升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 第14-35页 |
㈠ 民主的本质是民主观的核心 | 第14-19页 |
1、民主概念的一般规定 | 第14-15页 |
2、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 第15-18页 |
3、民主的本质在民主观中居于核心地位 | 第18页 |
4、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概念的规定 | 第18-19页 |
㈡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观的发展 | 第19-35页 |
1、邓小平对毛泽东国体意义上民主观的发展 | 第20-25页 |
2、邓小平对毛泽东政体意义上民主观的发展 | 第25-28页 |
3、多党合作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观及邓小平的继承与发展 | 第28-31页 |
4、“一国两制”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国家学说的创新,也是对毛泽东关于和平统一祖国思想的重大发展 | 第31-32页 |
5、“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民主本质问题上的最重要的发展 | 第32-35页 |
二、在社会主义民主外延上的继承与发展——从社会实践中民主的地位、民主权利、民主作风等各个层面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外延 | 第35-67页 |
㈠ 邓小平在论述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和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中,进一步明确了民主的地位 | 第35-50页 |
1、毛泽东和邓小平目的民主与手段民主的差异分析,及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民主与手段民主的辩证关系 | 第35-39页 |
2、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民主和专政辩证关系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并强调民主是专政的目的 | 第39-43页 |
3、邓小平认为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突出地表现为民主与稳定的关系,并且认为民主与稳定都要以现代化建设为目的 | 第43-50页 |
㈡ 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人民政治权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民的经济权利,并且针对西方国家破坏我国人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行径,明确提出了国权的概念,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权利观 | 第50-57页 |
1、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权利观,突出强调了人民的经济权利和物质利益 | 第50-53页 |
2、邓小平相对突出了个人权利、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 | 第53-55页 |
3、邓小平提出“国权”的概念,揭露了西方资产阶级破坏中国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行径 | 第55-57页 |
㈢ 邓小平强调要尊重人民的话语权,揭示了我国官僚主义的实质和产生的体制根源,坚定地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作风观 | 第57-67页 |
1、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要赋予人民话语权的观点,提出并强调要尊重人民的话语权 | 第57-60页 |
2、邓小平着重剖析官僚主义的实质和根源,突破了毛泽东着重给官僚主义定性的观点 | 第60-64页 |
3、邓小平要求恢复和发扬党的传统,对家长制作风和个人崇拜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总结 | 第64-67页 |
三、在社会主义民主实现途径上的继承与发展—从制度建设与法律保障的规范上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 | 第67-86页 |
㈠ 在民主实现形式的选取上,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偏爱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的做法,在继承毛泽东对大民主与小民主正确界定的基础上,提出要采用小民主的形式 | 第67-72页 |
1、毛泽东晚年偏爱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 | 第67-68页 |
2、毛泽东正确区分了大民主和小民主 | 第68-69页 |
3、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否定“大民主”,明确提出要采用小民主的形式 | 第69-72页 |
㈡ 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忽视制度建设的倾向,明确提出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且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基本途径 | 第72-77页 |
1、毛泽东的民主制度建设观 | 第72-73页 |
2、邓小平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第73-74页 |
3、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否定“大民主”,明确提出要采用小民主的形式 | 第74-77页 |
㈢ 邓小平纠正了晚年毛泽东法律思想中的错误,在继承毛泽东民主宪政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为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77-86页 |
1、毛泽东的民主宪政理论及晚年法律思想的重大失误 | 第77-81页 |
2、邓小平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为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81-86页 |
结束语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