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圆觉经》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前言第7-9页
   ·研究背景第7页
   ·目的和意义第7页
   ·研究思路第7-8页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第8-9页
     ·分析与综合研究法第8页
     ·具体与抽象研究法第8页
     ·历史和逻辑研究法第8-9页
第一章 《圆觉经》的出现与流行第9-17页
   ·《圆觉经》的出现经过第9-10页
   ·《圆觉经》的篇章结构与内容第10-12页
     ·《圆觉经》的篇章结构第10页
     ·经文内容简述第10-12页
   ·《圆觉经》注疏与流行第12-17页
     ·《圆觉经》在中国的流行第12-15页
     ·《圆觉经》的韩日两国的流行第15-17页
第二章 《圆觉经》经变像研究第17-23页
   ·巴蜀地区《圆觉经》经变像概述第17-18页
     ·四川安岳圆觉经洞窟第17-18页
     ·重庆大足圆觉经洞窟第18页
   ·《圆觉经》经变像的出现与研究第18-20页
     ·《圆觉经》经变像活动的兴盛原因第18-20页
   ·圆觉菩萨群像的艺术表现第20-21页
   ·信仰考:菩萨信仰的发展给了圆觉菩萨流行的信仰支持第21-23页
第三章 《圆觉经》思想分析第23-33页
   ·十二圆觉菩萨代表的思想第23-24页
   ·《圆觉经》的思想浅析第24-33页
     ·本心论第24-27页
     ·修持论第27-31页
     ·境界论第31-33页
第四章 《圆觉经》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及历史评价第33-40页
   ·《圆觉经》真伪考第33-34页
   ·《圆觉经》的流传与唐代信仰的变化第34-36页
   ·从宗密的研究看《圆觉经》与佛教宗派的关系第36-39页
     ·《圆觉经》在五教的归属以及与《华严经》的关系第36-38页
     ·圆觉思想第38-39页
   ·《圆觉经》的历史评价第39-40页
结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个人简历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口袋罪”要论--以寻衅滋事罪的限制和消减为重点
下一篇:丹道与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