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口袋罪”要论--以寻衅滋事罪的限制和消减为重点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导论第14-26页
    一、选题的动机和意义第14-16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6-18页
        (一)国外研究情况综述第16页
        (二)国内研究情况综述第16-18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22页
        (一)基本研究思路第18-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22页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第22-26页
        (一)研究重点第22-23页
        (二)研究难点第23-24页
        (三)主要创新点第24-26页
第一章 寻衅滋事罪的属性论:典型“口袋罪”第26-57页
    第一节“口袋罪”概述第26-35页
        一、“口袋罪”的性质第26-27页
        二、“口袋罪”概念聚讼和界定第27-28页
        三、“口袋罪”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第28-30页
        四、“口袋罪”历史叙事描述第30-33页
        五、德日“口袋罪”经验的借鉴第33-35页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属于“口袋罪”缘由第35-41页
        一、寻衅滋事罪之“口袋罪”典型意义第36-38页
        二、寻衅滋事罪属于“口袋罪”的具体原因第38-41页
    第三节“口袋罪”的价值和寻衅滋事罪的地位第41-57页
        一、“口袋罪”的正负价值第42-48页
        二、寻衅滋事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第48-57页
第二章 寻衅滋事罪的出路:“口袋”属性的限制和消减第57-96页
    第一节 立法司法合力限制寻衅滋事罪第57-62页
        一、控制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总体思路第57-59页
        二、抑制寻衅滋事罪的司法总体要求第59-62页
    第二节 以刑法明确性公众认同为纲限缩寻衅滋事罪第62-67页
        一、寻衅滋事罪之罪刑法定明确性公众认同第63-64页
        二、寻衅滋事罪之罪状明确性公众认同第64-65页
        三、寻衅滋事罪之法定刑明确性公众认同第65-67页
    第三节 以法益机能为经克制寻衅滋事罪盲目扩充第67-71页
        一、应当运用法益机能理论指导限制寻衅滋事罪第67-68页
        二、避免寻衅滋事罪保护法益的抽象化第68-70页
        三、实现寻衅滋事罪保护法益的具体化第70-71页
    第四节 以刑法解释为纬抑制寻衅滋事罪扩张第71-81页
        一、寻衅滋事罪刑法立法解释的缺失和弱势第71-74页
        二、寻衅滋事罪刑法司法解释的越权和含混第74-76页
        三、兼论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之界限第76-79页
        四、寻衅滋事罪刑法学理解释的分野第79-81页
    第五节 以其他学科为辅指导寻衅滋事罪的限制和消减第81-96页
        一、社会学分析视角第81-90页
        二、政治学分析视角第90-91页
        三、传播学分析视角第91-92页
        四、伦理学分析视角第92-93页
        五、经济学分析视角第93-96页
第三章 寻衅滋事罪的规范论:以“小口袋化”为旨趣第96-147页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和规范理解第96-122页
        一、“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第97-99页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型寻衅滋事罪第99-102页
        三、“强拿硬要、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型寻衅滋事罪第102-106页
        四、“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第106-108页
        五、寻衅滋事罪的立案标准和定罪标准第108-109页
        六、几种情节并不严重的不同寻衅滋事行为方式叠加问题处理第109-112页
        七、寻衅滋事罪情节加重犯第112-114页
        八、认定寻衅滋事罪的其它问题第114-122页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与有竞合关系罪名之区分第122-138页
        一、“场合决定犯罪性质说”之批判第122-123页
        二、暴力、胁迫程度之迥异第123-125页
        三、其他一般罪名并不排斥寻衅动机第125页
        四、“客观归罪化”之否定第125-127页
        五、寻衅滋事共同犯罪中过限责任之承担第127-129页
        六、“罪名转化规则”运用之提倡第129-130页
        七、与存在交叉或者竞合关系具体个罪之关系处理第130-138页
    第三节 寻衅滋事三类责任的衔接和协调第138-147页
        一、寻衅滋事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概述第138-140页
        二、寻衅滋事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关系第140-144页
        三、寻衅滋事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关系第144-147页
第四章 寻衅滋事罪的关系论:重在“口袋罪”限制的方式方法第147-191页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与其他“口袋罪”总体关系第147-154页
        一、寻衅滋事罪和其他“口袋罪”的异同第147-151页
        二、限制和消减“口袋罪”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第151-154页
    第二节 限缩传统“口袋罪”的方式方法第154-168页
        一、非法经营罪第154-159页
        二、玩忽职守罪第159-168页
    第三节 抑制新型“口袋罪”的方式方法第168-191页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68-175页
        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175-180页
        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第180-185页
        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第185-191页
第五章 寻衅滋事罪的立法论:以“去口袋性”为目标第191-210页
    第一节 成文法国家和地区对寻衅滋事犯罪的刑事法律规制第191-195页
        一、德国寻衅滋事犯罪的立法模式第191页
        二、日本寻衅滋事犯罪的刑法规制第191-192页
        三、法国寻衅滋事犯罪的刑法规定第192页
        四、意大利寻衅滋事犯罪的规制方式第192-193页
        五、台湾地区寻衅滋事犯罪的法律规制第193页
        六、成文法国家和地区寻衅滋事犯罪刑事法律特点和启示第193-195页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立法完善的方向和进路第195-210页
        一、限定寻衅滋事罪的动机第195-197页
        二、廓清模糊的描述用语第197-200页
        三、增加“本法另有规定的,根据其他规定”的款项第200-201页
        四、设立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时的转化犯条款第201-205页
        五、罚金刑的扩展符合刑罚发展趋势,同时设置保安处分第205-207页
        六、采用渐变式处理方法进行分解合并,最终摈弃第207-210页
结语第210-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18页
科研成果统计第218-221页
附录第221-228页
后记第228-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展望及策略选择
下一篇:《圆觉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