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 引言 | 第13-16页 |
| 一、文献回顾 | 第13-14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4-15页 |
| 三、论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研究的综述 | 第16-38页 |
| 第一节 冲动购买行为的界定 | 第18-24页 |
| ·冲动购买=非计划购买 | 第18页 |
| ·冲动购买=非计划购买+受到某种刺激 | 第18-19页 |
| ·冲动购买=一种带感官享受情结(Hedonically Complex)的经历 | 第19-20页 |
| ·关于冲动购买的操作性定义 | 第20-22页 |
| ·冲动购买定义的总结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关于冲动性 | 第24-31页 |
| ·心理学研究中的冲动 | 第25-26页 |
| ·精神病学中的冲动 | 第26-28页 |
| ·关于冲动性维度的因子分析 | 第28-29页 |
| ·关于冲动性测量的一些问题 | 第29-31页 |
| 第三节 关于冲动品的研究 | 第31-34页 |
| 第四节 冲动购买的诱因和情景因素 | 第34-38页 |
| 第二章 冲动购买决策行为的理论解释 | 第38-52页 |
| 第一节 消费者偏好的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消费者偏好时序不一致 | 第40-44页 |
| ·延迟享乐 | 第41-43页 |
| ·前景理论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消费者决策迅速 | 第44-47页 |
| ·情感理论 | 第44-46页 |
| ·自控 | 第46-47页 |
| 第四节 有关冲动购买的解释模型 | 第47-51页 |
| ·Puri的成本—收益可接近性模型 | 第47-49页 |
| ·Dholakia冲动性消费的形成和实施模型 | 第49-50页 |
| ·D'antoni和Shenson(1973)冲动购买行为模型 | 第50-51页 |
| 第五节 有关解释理论的总结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中国消费者冲动购买倾向量表的研究 | 第52-66页 |
| 第一节 关于冲动购买特质(倾向)及其量表 | 第52-56页 |
| 第二节 冲动购买量表的制作和精炼过程 | 第56-63页 |
| ·第一次调查的分析 | 第56-57页 |
| ·第二次调查的分析 | 第57-63页 |
| 第三节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63-65页 |
| ·使用LISREL8.50对此量表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 | 第63页 |
| ·检验冲动购买倾向量表的建构效度和同时效度 | 第63-65页 |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情感及其对冲动购买者行为的影响 | 第66-77页 |
| 第一节 与情感有关概念 | 第66-69页 |
| 第二节 感情的测量和维度 | 第69-70页 |
| 第三节 营销领域的情感测量量表 | 第70-77页 |
| 第五章 冲动购买行为的部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77-94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背景和量表 | 第77-85页 |
| ·情感反应量表 | 第77-80页 |
| ·情景分类矩阵和PAD量表的关系 | 第80-82页 |
|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量表 | 第82-83页 |
| ·趋避反应量表 | 第83页 |
| ·Fisher环境质量感知量表 | 第83-84页 |
| ·冲动购买倾向量表 | 第84页 |
| ·其它量表和问题 | 第84-85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设计及样本选择 | 第85-87页 |
| ·调查方法和样本 | 第85-86页 |
| ·研究假设 | 第86-87页 |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第87-89页 |
| ·量表得分的加总处理方法 | 第87页 |
| ·结构方程图 | 第87-89页 |
| 第四节 结论和讨论 | 第89-92页 |
| 第五节 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92-94页 |
| 第六章 一般性讨论和管理学含义 | 第94-9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8-108页 |
| 附录一 部分著名的冲动性量表 | 第108-115页 |
| 附录二 冲动购买量表结构方程模型SIMPLIS程序及输出结果 | 第115-120页 |
| 附录三 第五章验证性分析LISREL输出结果 | 第120-126页 |
| 附录四 历次研究问卷 | 第126-136页 |
| 后记 | 第136页 |